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美國人的中國觀

http://www.CRNTT.com   2009-03-11 08:34:35  


美國人的“中國觀”,不僅僅取決於美國的利益與價值,更取決於中國的自身發展。圖為2008年12月4日,第五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開幕。
  中評社北京3月11日訊/《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9期載文“美國人的中國觀”,全文如下:

  相遇不相知幷非永遠的宿命

  1996年,一個名叫Peter Hessler的美國青年,從頂尖大學普林斯頓和牛津畢業,浪蕩旅游了兩年之後,加入了美國和平隊(Peace Corp)。他被分配到四川涪陵一個師範學院教英語,取了中文名字何偉。

  兩年後,英文老師的工作結束了,他却不願離開中國。這個國家太有意思了。那些爲了寫作的旅游,成爲他瞭解中國的最佳途徑。

  2001年,他的第一本書《江城》出版,寫的是他在涪陵的經歷和感想。他也有了穩定的工作——《華爾街日報》的新聞助理。從此,他的中國寫作引起了美國新聞界的注意。

  2006年,他的《甲骨文——在中國過去與現在之間旅行》一書出版。這是美國記者寫中國的書裏最好的一本。裏面沒有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有關于意識形態和宗教的長篇大論,他只是寫他的學生畢業之後的工作與家庭、艱辛和愉悅,“文革”中自殺的“新月派”詩人和考古學家陳夢家的故事,以及北京奧運會前後中國人的家長里短。

  一個美國知識分子,目睹了中國的轉型,一個骨子裏浸淫著西方文化却渴望瞭解中國文化的記者。何偉的個人經歷,就是美國30年來試圖瞭解中國的一個窗口。

  這個東方的國度,對美國人來說已經不是馬可•波羅式的幻想了。他們曾經和中國對峙,又歷盡千辛萬苦向對方敞開。中國的青年到他們的國家留學,他們的商人到中國做生意。他們的日常生活無法缺少Made in China的物品,但他們又經常被新聞裏的中國所震驚,所恐嚇。

  許多人開始描述中國,章士敦的《即將崩潰的中國》、費西曼的《中國公司》、大衛•艾克曼的《北京的基督》、潘文的《中國課程》,等等。但中國仍然是一個陌生的國度。

  《甲骨文》出版後,華爾街日報對何偉的采訪是這樣的:

  “似乎你遇見的每一個人都在努力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取得成功。這和我們對共産主義的看法如何取得一致?──至少在前蘇聯,共産主義似乎不提倡個人努力。”

  “中國人有多少個人自由?在人們的交談中有什麽禁忌嗎?”

  這是何偉以及他之前的費正清的尷尬,他們試圖告訴美國一個中國的真相——而這種真相是極其複雜的:既有傳統中的陰鷙與偉岸,又有轉型期的光明與羈絆。但許多人,不管是美國的知識界,還是普通平民,他們寧願抱殘守缺地將中國做簡易的黑白區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