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俞力工:文化複興與告別蒙朧

http://www.CRNTT.com   2009-04-07 08:03:49  


 
  言及此,筆者必須強調無意否定西方社會近400年來的成就。以科技為例,尤其到了十九世紀中葉,經過工業革命洗禮的西方世界已經是所向披靡,也正是在此世紀的後50年,其他文明圈相繼一敗塗地,由是深深讓中國的有識之士領悟到中國不止是國防無力,甚至中國本身的傳統文化裡就缺少“力”的筋骨(梁啟超首先提出)。此後再經過二十世紀頭50年的掙扎與摸索,中國終於把一個以“打倒孔家店”、“階級鬥爭”、“不斷革命”奉為主調的共產黨推上執政舞台。如今,通過共產黨50年的動員與衝刺,中國無論在國防力量、經濟綜合實力,甚至體育領域裡都可躋身強國之林。可當國人自然產生“文化走出去”的衝動時,頓然發現隨著“打倒孔家店”、“階級鬥爭”、“不斷革命”一並糟蹋的是整個傳統文化價值,由是面對著“孔武有力卻斯文掃地”的窘境。於是乎,每個踏出國門的同胞都會懊惱地察覺,全世界不排隊、不規矩、有文化而不尊重、自大又自卑的就只有中國人,而這樣一個扭曲的民族,文化又怎麼走出去?

  所謂文明,不外是指物質文明(如生產、科技)與社會文明(道德、法律、體制),不外是指治物與治人的手段。當前最令國人感到棘手的不再是西方器物文明。這方面1979年以來的千變萬化已使大家滿懷信心。至於西方的社會文明,筆者以為有如下諸方面值得點評:一、共產黨基本上仍舊保留其軍事組織傳統,而如今面對的國、內外環境已非“力”能解決問題,於是迫切需要大量的黨內、外專業人材與現代社會知識加以補救;二、發展“力”的階段,可以武斷地排斥傳統精神價值,甚至可以把歐洲的階級鬥爭史嫁接到中國頭上。而現下面臨的問題,卻是如何在整理固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新文化和如何讓新文化走出去;三、古今中外沒有一個社會的長足進步是從一本經書、一個廟堂裡走出來的,因此必須借鑒西方的文藝複興運動,取長補短、海納百川;最後,筆者既反對把外國的歷史當作自己的歷史,也反對把外國的體制照搬到中國。然而不論國家體制如何建樹,“治人手段”如何部署,最起碼的要求是,各級、各部會必須由專業界公認專家領導,徹底告別摸石頭過河的蒙朧時代。

  (俞力工,國際評論專欄作家,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會長,臺灣世界新聞大學客座教授,現居維也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