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唐君毅:20世紀新儒學的一代宗師

http://www.CRNTT.com   2009-04-13 10:54:08  


 
道德自我與人生體驗

  唐君毅思想的成熟,始於《道德自我之建立》(1944年)。他年輕時,讀詹姆士的《徹底的經驗主義》,內心受到極大震動,隨後又讀了摩爾、亞歷山大等人的著作,被新實在論深深吸引。早先他曾借用《易傳》“神無方而易無體”一語,論中國先哲之宇宙觀為無體觀,受到了熊十力的批評,謂之“開始一點即錯了”,但唐君毅當時並不心服。此後,為了進一步印證他的觀點,又進一步讀新實在論者攻擊最烈的新黑格爾主義諸哲的著作,特別是布拉德雷的《現象與實在》,並由此進入康德、黑格爾等人的著作。這樣,一面抉擇、一面思想的結果,“三十左右,便走到喜歡西方唯心論的路上去”了。由此確立了他的基本哲學立場和超驗心路歷程的努力方向,與熊十力之形上學,略相契會。《道德自我之建立》一書即是這一轉變後成熟的思想觀念之最早結晶。

  在《道德自我之建立》出版之後,唐君毅計劃完成一本共分為十部的巨著——《人生之路》。十部合為三編,第一編即為《人生之體驗》,分五部。第二編即《道德自我之建立》,分三部。其餘兩部合為第三篇,即《心物與人生》。上述三本大著,雖討論的問題和具體論述方式有很大不同,但主旨卻相當一致,即皆在肯定人的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肯定本心仁體的絕對超越性和其至上的根本意義。所以,無論是“人生之體驗”,還是“道德自我之建立”,都與西方式的人生哲學、道德哲學大不相同,不屬於純任思辯推演的普通倫理學。

  《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所宣揚的道德至上主義,是一本萬殊式的文化觀,這是唐君毅建構其文化哲學、乃至整個思想體系的一塊基石,與此同時,他對重建人文精神的企盼與努力,也直接緣此而來。《人生之體驗續篇》是唐君毅此類著作的一個終卷,比之正篇箴言警語式的短論,這本論文形式的集子顯得更為系統和深刻些。

人文世界的探尋

  由道德自我的體認進入文化哲學的建設,這便有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對人文精神的艱苦探尋和對中國文化價值的大力宣揭,這構成唐君毅思想發展歷程的第二個階段。

  五四以來,對中西文化的討論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門話題。1949年之後,經過30餘年的沉寂,“文化熱”曾在內地一度呈鋪天蓋地之勢,其所表現出來的深度的心理饑渴,恰好說明這一進程是被人為地延誤了。而在港台地區,類似的斷裂並沒有發生過,而在港台學者研究中國文化的眾多著作當中,唐君毅的《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是起了引領風氣及開先河作用的一部。它力圖匯通中西文化之爭中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與“全盤西化”之兩極,以西方文化思想中之異於中國者為背景,對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作宏觀的概論式描述。在唐先生的眾多著作中,該書實占據一中心的地位,顯得特別重要。

  除《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為專著外,這一階段的其餘三部著作皆為已發表過的論文的合集。《人文精神之重建》收集了作者由內地到香港後最初五年中發表在《民主評論》與《人生》二雜誌上的有關中西文化的通論性文章。而《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則只是就中國文化立說,專論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發展歷程與中國人的文化理想。這本書所收集的十多篇論文在寫作時間上是和《人文精神之重建》諸文相銜接的,集中在1954—1956這三年間,大多發表在《民主評論》和《祖國周刊》兩雜誌上。

  此類著作的最後一部是《中華人文與當今位界》(上、下册),書中收集了60—70年代的論文共三十多篇。這些著作中包括在海外有廣泛影響的談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與靈根自植的幾篇文章,也包括談世界文化問題及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的文章,像《中國文化與世界》即收入其中。這些論文因寫作的時間跨距較大,所談論的內容又漫無涯際、互不類屬,所以顯得很零散。後來唐君毅反思道:只因當今世界有四面八方狂風暴雨之衝擊,而將中國之人文風教破壞,才逼使我漫天蓋地、四面八方的談許多大問題,其實這不是我的初意,這只是不得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