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湯一介:尋求文化中的“共通價值”

http://www.CRNTT.com   2009-05-07 11:12:50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湯一介
  中評社北京5月7日訊/上海《文匯報》日前登載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湯一介的文章《尋求文化中的“共通價值”》,文章说,當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多地關注各民族文化的特殊價值,更加關注自身文化的“主體性”,以維護本國文化的多元發展,反對西方的“普遍主義”,反對“歐洲中心論”,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同時也要防止在民族複興中由於受西方“普遍主義”影響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的“至上主義”。全文如下: 
   
一、藉文化溝通與對話尋求共識

  發展中國家更多地關注自身文化的“主體性”是理所當然的,但同時也要防止在民族複興中形成民族文化“至上主義”。通過不同文化間的溝通和對話,以致達成某種“共識”,這大概是我們尋求不同文化間的“共通價值”的必由之路。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逐漸掀起了“國學熱”的浪潮,相當多的學者,特別注意論證中國文化的民族特性和它的價值所在。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我認為這和世界文化發展的形勢有關。

  因為自上世紀後半葉,西方殖民體系被逐漸瓦解,原來的殖民地民族和受壓迫民族為了建立或複興自己的國家,有一個迫切的任務,他們必須從各方面自覺地確認自己的獨立身份,而自己民族的特有文化(宗教、哲學、價值觀等等)正是確認自己獨立身份的最重要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正在複興的中華民族強調應更多關注自身文化的主體性,是完全合理的。但與此同時,西方一些國家已經成功地實現了現代化,而且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正在走著西方國家已經完成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因此,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一種 “普遍主義”(universalism)的思潮,認為只有西方文化中的理念具有“共通價值”(universal value)的意義,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并不具有“共通價值”的意義,或者說甚少“共通價值”的意義,或者說非西方的民族文化只有作為一種博物館中展品被欣賞的價值。

  我們還可以看到,某些取得獨立的民族或正在複興的民族,也受到“普遍主義”的影響,為了強調他們自身文化的價值而認為他們的文化可以代替西方文化成為主導世界的“普世”文化。例如,在中國就有少數學者認為,21世紀的人類文化將是“東風”壓倒“西風”,只有中國文化可以拯救世界。這無疑也是一種受到西方“普遍主義”思潮影響的表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