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特殊性應更多決定宏觀政策制定

http://www.CRNTT.com   2010-02-01 07:58:43  


  中評社北京2月1日訊/在瑞士小鎮達沃斯出席第40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各界領袖們共同描繪了一幅暗淡的全球經濟前景。他們普遍認為,衰退尚未被擊退,未來有可能出現新一輪衰退,至少不會出現強勁復甦。

  《上海證券報》發表經濟學博士傅勇文章稱,中國是這幅暗淡圖景中少有的幾個亮點之一。在成功保住了8%的增長之後,宏觀調控的最大挑戰,曾被認為是保增長與控通脹之間的平衡。然而,這兩個政策目標間並不存在嚴重衝突。去年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急升至兩位數,而12月的物價也出現跳升。未來一兩個季度,可能繼續顯示經濟的強勁增長和物價較為明顯的回升。這種趨勢表明,中國宏觀經濟的風險點,正在向局部過熱一端傾斜,這在一些產能過剩行業已表露無遺,而政府推動投資的激情依然高漲。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過剩的產能,主要不是經濟下滑造成的既有產能的開工不足,而是在這一輪大規模投資計劃實施中最新形成的。對此,決策者不能輕視。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一年多來的大規模刺激放鬆政策的負面效應已經顯現。產生上述現象的部分原因在於,貨幣信貸環境以及項目審批過於寬鬆,這樣的政策導向不利於資源向有競爭力的領域配置,對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運行,也是不必要的。經濟運行的正常化,要求宏觀經濟政策的正常化。這意味著一年多來可以用過於寬鬆來定義的宏觀政策需要進入退出周期。鑒於中國經濟周期領先西方各主要經濟體,政策退出也就應該走在前面。實際上,不少國家早已陸續在試著政策退出了。

  文章認為,現在政策面的主要任務是如何應對後危機。這具體體現在,如何限制大規模刺激計劃負面效應的繼續擴大,這需要有某些政策的陸續退出,還至少需要對傳統的經濟模式作出局部改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