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誰拖住了中國式創新的後腿?

http://www.CRNTT.com   2010-03-11 10:41:44  


 
  不過,應該承認,自1985年中國啟動科研院所改革及通過減少財政支持,鼓勵開展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研發活動以來,儘管十分艱難,但中國的科技創新體系正逐步從固有的“政府主導”走向“以市場為導向”。

  發生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科研院所轉制”(即把科研院所轉制為企業)則使這一進程進入了快車道,那些被迫需要依靠“自收自支”運作的院所中,產生了一批成功的創新型企業,比如,由中國電(600795,股吧)信科技研究院創辦的大唐電信(600198,股吧)。

2 創新主體變化  

  相關數據已經顯示,中國的企業已經取代科研院所和公立高校,成為研發活動最重要的執行部門

  儘管作為科技工作主管部門的科技部承認企業尚未成為中國的創新主體,但相關數據已經顯示,中國的企業已經取代科研院所和公立高校,成為研發活動最重要的執行部門。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7年公布的專題數據,1995年,科研院所和高校合計執行了中國研發總投入的54.1%,以及研發人員全時當量(一個在計算研發時間和人員投入時經常使用的衡量指標,其單位為“人年”。一個專門從事研發的人員,其全時當量通常是1人年,而管理或服務人員的全時當量,則視乎其花費在研發上的時間,若其在研發活動上花費了30%的正常工作時間,則折合全時當量為0.3人年)的51.7%。而到2006年,這兩個數字分別降到28.1%和31.6%。

  與此對應的,2006年71.1%的研發開支由企業執行,全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的65.8%也在企業。

  但光鮮的數字難掩中國企業未成中國科技創新主體的尷尬事實。

  據統計,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額的比重只有0.76%,遠低於發達國家2.5%~4%的水平。全國來看,有科技研發活動的企業僅為38.7%,有研發機構的僅為23.7%。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98.6%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

  這導致了一種非常現實的情況,大量的科研成果並非由企業首創並直接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而大多數企業發展仍處於依靠資源消耗進行外延式擴張為主的狀態。

  從中國企業內部來看,儘管企業已經取代科研院所和高校成為研發活動最重要的執行者,但小型企業和民營企業發揮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而且在過去的若干年內變化不大),主導中國科技研發活動的力量是國有和國有控股大中型工業企業。

  國家統計局和科技部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小企業的研發投入占全國總研發投入的比例,從2000年的20.5%,下降到2006年的16.8%。與之對應的是,大企業的比例,則從30%左右,提升到了接近50%。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