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民工荒,誰在慌?

http://www.CRNTT.com   2010-03-22 13:44:47  


寶加鞋廠內,嶄新上產綫上,擠滿了空手演練的工人。(南方周末記者 陳新炎/圖)
 
  長久以來,數以百萬的農民工為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卻長期得不到社會的足夠關懷,始終徘徊在城市的邊緣。當危機爆發時,他們中的許多人便以毫不留戀的姿態迅速離開了這座城市。

  隨著經濟複蘇,當訂單重新飛來,工廠們不得不開始搶奪工人。

  待遇在迅速提高,比如在東莞,過去普工的底薪基本上是按東莞最低工資770元設定,而自去年年中開始,已經有企業主動提到1000元甚至1200元。門檻也開始放寬:過去只招30歲以下員工的企業,現在也將標准放寬到了45歲以下;過去有的企業非女工不要,現在也“男女兼容”了。

  這樣的變化,已經讓那些利潤微薄的企業嘗到了痛苦。

  鞋廠老板李小建苦笑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個行業的平均利潤只有微薄的五六個點上下,如果工資上漲30%,利潤就要再下降一個點,再加上改善員工福利等投入,“投資鞋廠恐怕還不如把錢存在銀行裡,起碼省了辛苦”。

  但即使這樣,在多年從事人力資源招聘的李秋明看來,僅靠簡單的加薪和放寬招工條件並不能真正解決日益明顯的結構性的勞動力資源短缺現象。他說,從人力管理的成本而言,留住老員工比招聘新人的成本要低得多。但如何留住員工,卻並不容易。

  “給工人信心更重要。”3月1日,福建一家中型鞋廠的董事長告訴記者。

  因為數年前就開始向研發和設計轉型,金融危機中他們公司逆市擴張,價格和訂單量分別比上一年漲了 20%和50%。到元宵後,原有的3000多工人中已有超過90%返回工廠,令周邊那些招不到工人急得跳腳的同行眼紅不已。

  他感慨道,“不能給他們信心,工人就會用腳來報複”。

翻過一山又一山

  “出口企業經歷了三次波折,第一次是人民幣匯率上升,死了20%的企業;第二波是第二次基本工資上調,又死掉20%;然後是金融海嘯——從2005年到現在,對我們企業而言,就是一輪輪的考驗,是翻過一山又一山。”

  工人的“報複”,早已不是這些出口企業經歷的第一個坎。

  “出口企業經歷了三次波折,第一次是人民幣匯率上升,死了20%的企業;第二波是第二次基本工資上調,又死掉20%;然後是金融海嘯——從2005年到現在,對我們企業而言,就是一輪輪的考驗,是翻過一山又一山。”

  在說這段話時,身為“80後”的杜倍純臉上有著與其年齡不相稱的嚴肅。她的父親已在這片紅海中打拼了十多年,她上小學時就玩父親廠裡生產的掌上游戲機,後來又用上了廠裡的學習機,再後來是VCD、DVD,直到近年開始生產的液晶電視和上網本。

  他們的產品全部外銷。最早做歐美市場,一個產品能出二三十萬台的貨,但當2006年他們開始推出自己的獨立品牌時,卻發現只能賣到中東、拉美、東南非去。

  失去了規模優勢,他們被迫要開發不同的產品以適應不同的市場,研發能力由此得到鍛煉。另一方面,雖然市場規模縮小,但單件產品的利潤率卻由於競爭對手較少而大幅上升,從而有效地支撐了產品研發的推進。杜倍純回憶,在從歐美市場轉向其他市場的階段,“也是廠裡技術變化最快的時候”。

  這一技術路徑的轉變,也帶來了工廠人力資源成本結構的變化——從占25%左右提高到占35%左右,越來越多的錢花在人身上了。

  為了適應這一變化,工廠也在進行新的變革,比如過去全部由人工操作的生產工序,漸漸轉變為半人力半機械化的操作模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