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朱元璋“國籍之爭”叫醒中國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3-30 13:53:19  


 
  不管是端午祭還是朱元璋身世之爭,其實都證明了這種關係的存在。而對於網友的態度,李河則認為不必去責備,倘若網友沒有動靜,也是不正常的。
 
文化:謹防“去漢化”把我們弄暈

  其實,對於中韓網友及媒體之間互不相讓、劍拔弩張的態度,雙方公眾應該互相理解,但是對於學術界來說,卻不應該被輿論所影響和左右。李河表示,中韓文化的關係在“剪不斷”上是顯而易見、不必證明的,現在的問題是“理還亂”。

  李河說:“在韓國,有很多學者有很明顯的去殖民化的心態,包括把漢城改成首爾,去掉漢字等很多行為,這種後殖民化、後現代的思潮其實並非韓國所獨有,包括香港有很多帶有英國殖民地色彩的東西也在逐漸地被淡化。坦白地說,歷史上,中國對於韓國不管是在文化上還是在武力上,都曾經有過不止一次的控制行為,因此這種去殖民化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

  韓國的這些行為固然有其目的,但作為知識界不應該因此把自己弄糊塗了。李河說:“韓國人現在越玩越真,把自己給催眠了,以為真是這樣。”

  朱元璋的相貌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謎,明史中記載朱元璋“姿貌雄傑,奇骨貫頂”,百姓傳說他相貌醜陋。

  態度:要有大國的胸襟和幽默感

  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兩國間的傳統之爭呢?李河說:“我們應該有大國之心,要有大國的幽默感。”

  對於韓國媒體的這些行為,李河表示可以理解。他說:“韓國媒體這些年來弄了很多這樣的事情,孔子、老子、端午節等,我們第一應該關注,第二應該理解他們的心態。但另外一面,倘若他們過度強調這些東西,我們自然也會拿出真實確鑿的證據,去堂堂正正地辯論和反駁。”

  所謂的理解究竟是什麼意思,李河解釋:“就是要有大國的幽默感,在現代社會,中國作為一個在世界經濟建設和發展中具有重要話語權的國家,我們應該要有大國的胸襟和氣度,不必那麼激動,關注當然沒有問題,但要把這個當成一個了不得的大事則沒有必要。”

  實際上,中國國內各地之間也同樣存在很多類似的爭論。李河說:“比如黃帝故里之爭,山東、甘肅乃至河南都在爭,炎帝也一樣,這種事情在國內太多了。為什麼一旦發生在國與國之間的文化爭論,我們有些網友就會如此激動?其實沒有必要,有些韓國媒體或專家要爭,正好說明韓國與中國文化無法割斷的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