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講話不是口服 而是讓人心服

http://www.CRNTT.com   2010-04-06 10:20:36  


“雙英會”,口舌之利不足取,關鍵是讓人“心服”。
  中評社台北4月6日訊/文化評論者南方朔今天在《中國時報》登出文章“講話不是口服 而是讓人心服”,提出:“‘雙英辯’不可能只是ECFA的技術辯論,也不應該只是互扣帽子的攻防口水戰,而是大家都在看、北京和美國特別關注的台灣方向大辯論。許多一直閃避的問題已迫在眉睫,而哪個英能帶給讓人‘心服’的答案?”文章內容如下:
 
  十八世紀英國最傑出的政治家是老皮特爵士(William Pitt),他出身貴族,但卻是捍衛自由、反對專制的先鋒。他為官清正,舉國稱讚,每當英國面臨挑戰,人們都會呼籲他出來領導政府,他是帶領英國走過七年戰爭的英雄。除了功績彪炳外,他的談話演說更是經典,後來的政治哲學家哈茲里特(William Hazlitt),曾如此評論道: 

  “他胸中有著神聖熱情的火焰,爆發出的義憤令世界振奮,諸王膽怯。他是自由的擁護者,國民權利的捍衛者,以及暴政的敵人和“國家”世界的朋友。他的講話不是去使人口服,而是讓人心服;他不告訴人們什麼,而提高人們的心靈;他堵塞人們習慣的偏差,讓人們的偏差能感覺和重新去感覺。” 

  哈茲里特的這篇經典評論,最重要之處,乃是他把“口服”(convince)和“心服”(persuade)做了區隔。靠著講話的氣氛、語言的巧妙,以及資料的掌握等讓別人服貼,這是“口服”;但若提高人的心靈,打開人們的視野,則是“心服”。這兩者之間的高下,在於“心服”有更高的境界,它藉著講話讓人們心中那些更好的願景被喚起。 

  而哈茲里特的這種說法,其實是有所據的,亞里斯多德在《修辭學》裡即說過:“心服的完成,靠的是說話者的個人特質,他那樣說就會讓我們覺得他是可以信賴的,他這樣說,我們對他的喜會更加相信,也更加準備去相信;不論是那種問題,這道理皆然,對那種很難有確定答案的問題以及當意見特別分歧時,這道理更是如此。”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