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讓雙英辯論創造三贏

http://www.CRNTT.com   2010-04-06 10:28:00  


  中評社台北4月6日訊/“辯論的目的,應該在於發揮公共政策的告知功能,基於此一認知,雙英在辯論會中的角色關係,既為不同意見的競爭者,亦為共同呈現ECFA利弊得失的合作者。唯有兩人都充分準備,扮演好正方及反方辯者的角色,才能藉兩人之口舌,共同增進民眾的知識、啟發民眾的智慧。因此,對於這場辯論會,我們該有的期待是,雙英及台灣利益的三贏,而非雙英任何一方為未來選舉,在辯論會中提早收割其個人或所領導政黨的私利。”《中國時報》今天登出台灣師範大學大傳研究所教授胡幼偉的文章“讓雙英辯論創造三贏”,文章內容如下:
 
  馬英九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同意就ECFA議題於四月底前舉行電視辯論會後,這場勢必將被媒體稱為“雙英世紀大辯論”的對話,已引發各方高度關切與期待。值此兩岸ECFA協商代表正準備討論兩岸貿易產品降稅早期收穫清單之際,台灣對雙英會看好戲者,也已經忙著開始忖度雙英辯論的早收清單。其中最常被提及者,不外乎馬可藉此提升民調支持度、蔡可因此連任黨主席,而民眾的最大收穫,是可以提早欣賞到二○一二“總統”大選兩黨對決前的一場精采春訓賽。至於各電視新聞台,也許可以在新聞淡季中,藉雙英會提振一下收視率,增加廣告營收。 

  也許,這樣的早收清單也有其部分真實性。但若雙英辯論的全部收穫僅止於此,就未免也太本末倒置,而忽略了這場辯論會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在於藉著雙英對話,讓台灣民眾能夠較為清楚地了解,與對岸簽定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利弊得失,以及政府將要採取的各種相關配套措施。換言之,雖然雙英對話的形式為公開辯論,但對話的目的卻不該是藉辯論定輸贏,而是經由兩位辯者正反意見的並陳與交鋒,讓民眾能對此一攸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公共政策,獲得深思熟慮所需要的基本信息。至於輸贏問題,既不該是辯論目的,也不該是觀察辯論過程的焦點。因為,不管雙英誰輸誰贏,台灣的整體利益及民眾對ECFA議題的知之權利皆不能輸。 

  由於辯論的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告知功能,使民眾從無知或聽多了單面訴求後,有機會較為完整地了解ECFA的相關信息。因此,正反雙方及主辦單位在安排辯論會的舉行方式時,應以如何讓雙英能充分陳述己見為最大考量,而不應在如何定出勝負,甚或如何提高節目的精采程度上多費心思。 

  而所謂的公平原則,也應該以如何讓正反雙方都能暢所欲言為主旨,而不必費盡心機地思考,哪一種辯論形式對哪一方勝出較為有利。其實,只要能夠充分說明己見,除了對雙方發言時間該有公平的限制規範外,其他細節,例如,發言時要站要坐或要不要使用輔助說明的道具,都不必有嚴格限制。此外,為使雙英能暢所欲言,請不要安排多位立場不同的學者專家或新聞記者在現場提問,以免占用雙英發言時間或偏離辯論主題。 

  主辦單位公視可事先蒐集與ECFA最為相關的幾道問題,在雙英已完整陳述己見後,由辯論會主持人向雙英提問,以做為兩人補充意見即可。同時,也請各家新聞台在轉播辯論會的特別節目中自我約束,不論是節目主持人或參與評論的特別來賓,不要風花雪月,也不要泛政治化,更不宜只關注誰輸誰贏。因為,轉播的目的,不在看好戲,而在於發揮媒體的社會責任,引導民眾對ECFA的議題深思熟慮。至於辯論結束後的即時民調,也請不要只關注民眾認為雙英誰輸誰贏,而應該多了解辯論舉行後,民眾對ECFA的了解程度,是否確有提升。 

  總之,辯論的目的,應該在於發揮公共政策的告知功能,基於此一認知,雙英在辯論會中的角色關係,既為不同意見的競爭者,亦為共同呈現ECFA利弊得失的合作者。唯有兩人都充分準備,扮演好正方及反方辯者的角色,才能藉兩人之口舌,共同增進民眾的知識、啟發民眾的智慧。因此,對於這場辯論會,我們該有的期待是,雙英及台灣利益的三贏,而非雙英任何一方為未來選舉,在辯論會中提早收割其個人或所領導政黨的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