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ECFA對台灣的效應

http://www.CRNTT.com   2010-04-22 11:07:21  


  中評社台北4月22日訊/“利用外需帶動內需之經濟成長模式,出口產業獲利,提升台灣人民收入,剌激消費,推動內需產業收入,進而形成正面經濟成長循環,帶領台灣走出投資低迷、失業率攀高的中長期困局。據此,‘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架構(ECFA)’之簽訂,應是台灣政府當前最重要政策,政府應該加快談判進程,並加大對人民之宣導,減輕民間負面聲浪,排除萬難,以達成ECFA簽署的目標。”《中央網路報》今天登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員彭思遠的文章“ECFA對台灣的效應”,文章內容如下:

  “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架構(ECFA)”是否簽署的話題,近期持續於媒體延燒,民間正反評論均有,但由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外需來看,對於出口產業未來的發展規劃,應該是台灣首要之考量,而“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架構”之簽署,就是跨出改善出口環境的重要基石。

   台灣出口事實上受惠中國大陸大陸內需程度不高

  由台灣近年出口數據來看,雖似對港、陸占我出口比重大增,然據中國大陸官方報告,多數進口電子產品為透過中國大陸加工後轉出口至先進“國家”,而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有7成是電子、機械產品,若再加上化學、訪織、運輸設備等中國大陸出口之大宗產業的比重,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恐有逾8成的比例均為僅透過中國大陸再轉出口之產品;若再考量台灣直接對G3出口之比重(台灣直接對G3出口比重為29%,對港陸比重為39%),保守推估恐有6成出口是依賴美國為首的G3“國家”,目前台灣景氣受惠中國大陸內需程度其實不高。

  且就市場風險分散的角度觀之,將出口集中於少數“國家”,並非一良性發展,2008年來美國金融海嘯後去槓桿化(消費者儲蓄增加),使得先進“國家”消費成長大幅萎縮,先進“國家”經濟成長力一蹶不振,台灣出口大受衝擊,即是最好的例證。

         緊密連結中國大陸高度成長市場

  由金融海嘯以來,中國大陸的景氣表現可說是一支獨秀,根據IMF、WorldBank或各投資銀行對全球景氣的長期預估,均指出中國大陸將演變成全球景氣的焦點所在,且成長性也較高,

  在力求分享中國大陸內需果實、以及前述先進國成長力道有限下,台灣有必要將出口市場部分轉移至中國大陸,對於ECFA的簽署,將對台灣出口產業成長帶來實質效益。

         對抗東協加一成立後之威脅

  1947年GATT、1989年APEC、1995年WTO至近年的東協經貿協議,世界經貿版圖的整合趨勢明確,今年東協加一成形後,兩區域互免關稅,將使中國大陸與東協經貿合作更形緊密;除電子業外,對我部份仍被中國大陸課徵關稅產業者,將構成不利影響。另外,東協加三生效亦在不遠以後,台灣若不積極搭上線,不由簽署ECFA跨出第一步,恐將未來10年台灣所面對的問題,將是更多企業外移,外資來台投資意願下滑,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窘境。

         解決台灣中長期的困局

  而ECFA之簽署表面上看似只是加深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連接,然實質上,是中國大陸默許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FTA或其他貿易協訂之範本,在已擠身為G2強權的中國大陸不阻繞的前題下,與東協、歐盟、美國甚其他國家的達成貿易協定的機率大增,可大幅提升台灣企業之國際爭競力。

  且利用外需帶動內需之經濟成長模式,出口產業獲利,提升台灣人民收入,剌激消費,推動內需產業收入,進而形成正面經濟成長循環,帶領台灣走出投資低迷、失業率攀高的中長期困局。據此,“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架構(ECFA)”之簽訂,應是台灣政府當前最重要政策,政府應該加快談判進程,並加大對人民之宣導,減輕民間負面聲浪,排除萬難,以達成ECFA簽署的目標。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