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我們為什麼不“相信”聖元

http://www.CRNTT.com   2010-08-17 09:46:46  


2008年“毒奶粉”事件資料圖片。2008年3月開始,嬰兒奶粉生產商三鹿集團陸續收到患病兒童報告,直至2008年8月已有數名兒童死亡。
  中評社北京8月17日訊/由幾起嬰兒“性早熟”引發的“聖元奶粉門”事件,至今已事發十天之久。15日,衛生部通報介入調查後的結果,並稱“湖北3嬰幼兒乳房早發育與食用聖元乳粉無關”。但質疑的聲音並未隨之立刻止住,事件攸關各方仍各執一詞、“難分高下”。

   作為衛生領域又一次備受關注的公共事件,“聖元奶粉門”事件不僅是對中國乳品行業的又一次敲問;作為一個典型的傳播學案例,“奶粉致兒童性早熟”觀點如何在事實尚未清晰時則被廣泛傳播,更引人深思。
 
“聖元奶粉門”醞釀的土壤:乳品行業“原罪” 
 
  被“三鹿事件”刺痛的公眾神經極其敏感 
 
  2008年由“結石寶寶”引發的“三鹿奶粉門”,至今讓消費者心有餘悸。對於家裡有小孩子的家庭而言,“三聚氰胺”和“進口奶粉”是繞不開的關鍵詞。“三鹿事件”平息後不久,2009年最後一個月裡,上海又傳出“三聚氰胺重出江湖”的消息,讓消費者咋舌。奶粉以外的其他乳製品,也接連被報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在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中,“問題奶粉”儼然成了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