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愛上“中式教育”的美國媽媽

http://www.CRNTT.com   2011-01-17 11:26:18  


耶魯大學華裔女教授蔡美兒投書《華爾街日報》,詳列自己管教兩個女兒的“十大不准”規定,在美國社會激起震蕩,引發“中美媽媽論戰”。
  中評社北京1月17日訊/當寬鬆、獨自、以鼓勵為主的“美式教育”不斷為美國社會培養出眾多青年精英,並且為全世界所學習採用時,一名華裔母親卻在美國繼續堅持“中式教育”,並且在一定意義上也取得了某種中國式的成功。對此,借助《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我們來看看美國讀者對中式教育的看法。

  ■ 一位華裔媽媽的“正確育兒觀”

  ——在剛出版的新書《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虎媽媽的戰歌)中,一名自稱“中國媽媽”的美籍華裔、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毫不避諱地倡導她那幾乎與主流“美式價值觀”背道而馳的教育理念。根據她在《華爾街日報》上的書摘,我們將她的觀點整理為以下幾點。

  孩子的學術成就很重要,“全優生”是基本要求

  所謂“養不教,父之過”。蔡美兒認為,在大部分“中國媽媽”(廣義的,亞洲文化影響下的媽媽)眼里,孩子讀書成績如何,直接反映了父母的教育是否成功。換句話說,子在學校里拿“全A”不僅對孩子本身重要,孩子的學術成就對父母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承認。而在一項針對近100名美國母親中,卻有接近70%的“西方媽媽”認為,“(過分)強調學術上的成功對孩子沒有好處”。她還引述一項研究稱,中國家長每天要花幾乎10倍於西方家長的時間在孩子的功課上,相反,西方的小孩就只知道成天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做事不能“三天打漁兩天曬網”

  恨鐵不成鋼的中國家長,長久以來總給人留下“逼迫孩子”的印象。但蔡美兒似乎認為逼迫是理所當然的。她寫道,要做好任何事情就需要努力,但孩子通常不會主動去努力,這就是為什麼家長要“淩駕於孩子的選擇之上”。她又補充,當孩子們漸漸把一件事情做好時(無論是學數學、彈鋼琴還是跳芭蕾),他們也會因獲得越來越多的讚賞和肯定而變得自信起來,並且漸漸愛上做他們從前討厭做的事,變無趣為有趣。蔡美兒解釋說,按照這種方法,慢慢地孩子們就會自覺地做某件事,而不再要依靠父母逼迫他們。

  打是親、罵是愛,孩子的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

  在孩子面前,中國父母的“權力”仿佛遠比西方父母大得多。相比之下,西方父母即使在批評孩子時也只能敢拐彎抹角,以鼓勵替代打罵。蔡美兒稱結說,“中國媽媽”比“西方媽媽”更不能容忍孩子犯錯,並不僅僅因為她們信奉“挫折教育”,而是從根子上,兩者的思維方式就存在不同。她舉例說,當孩子考試得B的時候,“西方媽媽”不僅不會當面呵斥孩子,還會私下聯繫學校看測試、課程是否對勁,而“中國媽媽”則趕緊給孩子補課(對學校和老師的絕對信任,也是“中國媽媽”的特征之一)。在她的文章中,蔡美兒還略帶不解地說道,“西方母親總是對自己孩子的自尊心小心翼翼。但作為父母,最能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行為難道不是讓他們隨便放棄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