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中國也應預防“對手心態”

http://www.CRNTT.com   2011-01-27 11:03:14  


經歷了2010的多事之秋後,中美兩國領導人的再度握手防止了兩國關系滑向冰川地帶,同時為我們帶來了春天的信息和希望。
  中評社北京1月27日訊/“我們在指責美國仍抱著‘冷戰思維’不放的同時,自己的言行,包括對某些美國行為的解讀,是否也受到‘對手心態’的影響呢?”——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主任王建偉今日在東方網撰文“中國也應預防‘對手心態’”,全文如下:

  胡錦濤訪美和中美高峰會已落下帷幕,各方都在評估這次峰會取得的成果、達成的諒解、釋放的信息,當然也包括留下的缺憾。中國和美國都有人在用做買賣的方式來估算雙方的得失。有國人認為中國得了面子,失了里子。也有美國人認為是中國得了大頭,美國只是得了個小頭,莫衷一是。筆者倒是認為,中美關係發展到現在,看一次峰會是否有意義和成功,不僅要看到它在短期內取得多少成果,還有看它是否為兩國關係的長期穩定奠定了基礎。2009年的奧巴馬訪華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峰會後的2010年中美關係陷入了摩擦紛擾不斷的局面。那麼這次峰會是否會有所不同呢?是否會在冬寒之後迎來中美關係新的春天呢?坦率地說,誰也沒有把握,包括胡錦濤和奧巴馬。但是這次峰會透出的一些信息,至少可以給人帶來暖意和希望。

  首先,在經歷去年的波折之後,中美兩國領導人都進一步認識到保持中美關係長治久安的重要性。從中國方面來講,北京一直強調要登高望遠,用戰略和長遠的眼光來審視中美關係。而由於美國政治體制的周期性,美國政治領導人不太善於從長遠角度來看待中美關係,受國內政治影響的短期行為比較多。這是中美關係當中一個不易克服的難點。但這次我注意到奧巴馬總統也比較強調中美關係的長遠性。他在白宮歡迎胡主席的致辭中提出這次訪問要為今後三十年的中美關係打下基礎。而且他還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中美關係的長期穩定要建立在雙方各自的成功之上。也就是說,中國的成功是美國之福,反之亦然。在這個意義上講,中美已經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

  中美關係保持長期穩定的另外一個條件就是要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歷史證明兩個大國之間的不平等關係是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的。應當說中美關係一直以來存在著不平等的現象。一位中國外交官曾經抱怨,在中美的雙邊經貿合作中,中方處處感到來自美方的不平等 “待遇”。小布什政府期間在政治層面美方也對中方存在歧視,例如不給中國國家元首國事訪問的待遇,不願承認中美之間的戰略對話等等。從這次的訪問看,奧巴馬政府擯棄了舊做法,落落大方地給予胡主席的國事訪問最高規格的禮遇,奧巴馬還打破慣例在白宮為胡錦濤舉行私人晚宴,表現出對中國人民使者的應有尊重。當然,如何將這種禮儀上的“平起平坐”轉換為在實質問題上對中國平等相待還有待於時間的檢驗。但是人們看到至少在言詞上,奧巴馬對中國在人民幣匯率、人權等問題上的立場和處境表現出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承認中國“了不起的”進步和成就,並沒有一味要將美國的立場強加於中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同樣的,胡錦濤對美方關注的一些問題,包括人權的普遍性等也表示了更多的認同,並承認中國存在的不足。這些都拉近了兩國之間的距離。

  為避免兩國關係出現去年那樣的波動,胡錦濤在這次訪問中還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那就是要牢牢把握對話和合作的主流,使中美關係不受“一時一事影響,不受偶然事件羈絆”。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提法。它間接地承認了中美關係去年出現的緊張受到了“一時一事”的影響和 “偶然事件”的羈絆。但是如何來界定對這樣的“一時一事”和“偶然事件”?這是不是包括如美韓黃海軍演這樣的事件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今後如果出現類似的事情,中國會如何以新的方式加以應因,從而不影響中美關係的主流呢?比如,去年年初中美關係開局不利,就是因為軍售惹的禍,造成兩軍關係的中斷。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華前後再三強調不希望兩軍關係再度受創,提出要建立一個穩定持續交流的框架。這次發表的中美聯合公報也確認要建立一個健康,穩定,可靠的兩軍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像媒體報道的那樣,美國在胡錦濤訪美之後不久將宣布新的對台軍售,北京如何處置呢?這都有待於中美兩國在實踐中加以厘清。

  最後,通過這次訪問,中美雙方都更深切地認識到兩國關係長期穩定的最大障礙就是戰略上的相互猜忌。前面所提到的要使中美關係不受偶然事件影響的關鍵就是雙方對對方的長遠戰略意圖要有基本的信任,這樣才不會因為一時一事而動搖對中美合作的信心和夥伴關係的追求。奧巴馬在記者招待會上點出了建立這種戰略信任的不二法門,那就是要擺脫事事將對方看作對手的心態,這也是通常我們講的所謂“冷戰思維”。他還指出相互信任要建立在相互理解之上,包括對各自面臨挑戰的理解。應當承認 “冷戰思維”或“對手心態”從來都不是單行道。去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也值得引起我們的反思:我們在指責美國仍抱著“冷戰思維”不放的同時,自己的言行,包括對某些美國行為的解讀,是否也受到“對手心態”的影響呢?

  總之,在經歷了2010的多事之秋之後,中美兩國領導人的再度握手防止了兩國關係滑向冰川地帶,同時為我們帶來了春天的信息和希望。然而春回大地,非一日之暖可成之。中美關係的長期穩定發展也要靠兩國政治家和兩國人民不斷的耕耘、探索和努力才有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