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成本效益分析——奧巴馬主義淺析

http://www.CRNTT.com   2011-04-06 11:37:38  


 
延伸閱讀:

譚中:奧巴馬與“布什主義”若即若離、弄巧成拙

  倫敦《經濟學家》雜誌掀起一陣關於諾貝爾和平獎金獲得者奧巴馬向利比亞動武,以及所謂“奧巴馬主義”的討論。但時下美國左派反戰者眾多,右派贊成動武者無意為奧巴馬鍍金、還專找他的漏洞,關於“奧巴馬主義”的討論在美國成不了氣候。

  奧巴馬是列寧名言“事物是對立統一”的典型。他以非洲穆斯林、“反殖民主義者”後裔(他自己書中表明的)的身份主宰全球稱霸成性的美國政治外交既了不起又十分尷尬。他當美國總統可謂生不逢時,四方八面遇到西方神話的“人狼”(werewolf),需要“銀彈”(silver bullet)才能脫離危難。兩年多來,奧巴馬政權搜尋內政方面的“銀彈”已經絕望,最後只能到外交領域孤注一擲。

奧巴馬重拾布什衣鉢?

  鑒於右派政敵無情抨擊他缺乏勇往直前的領袖氣質以及美國在國際舞台喪失領導地位,鑒於中東北非“民主”浪潮汹湧澎湃,鑒於多事之秋的許多政權都是美國的關鍵盟友,又鑒於容易開刀的卡達菲失道寡助,奧巴馬突然由國際和平鴿搖身一變而成為利比亞上空的凶鷹,現在的美國總統和三年前競選時以“和平衛士”身份頻頻擊敗政敵的奧巴馬判若兩人,一步登天的他現在滑落到拾起前總統布什卸掉的“人道帝國主義”(Humanitarian imperialism)衣鉢的可憐地步。

  行家認為,是三名女將造成奧巴馬這種巨變,她們是:國務卿希拉莉、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蘇珊.萊絲和奧巴馬多年好友與身邊智囊帕娃爾Samantha Power(以她2003年的《地獄中的大問題:美國與滅種屠殺時代》(A Problem from Hell: America and the Age of Genocide)的暢銷書一鳴驚人的年輕政治學者)。

  三名“紅衣女俠”使缺乏複雜政治經驗的奧巴馬蹩腳地玩弄“巧實力”(smart power)。

  先是奧巴馬到利比亞大打出手後粉飾太平,不承認“戰爭”發生,白宮對利比亞戰事的形容詞是:“有活力的軍事行動”(“kinetic military action”),令《華盛頓時報》於3月26日發表以“奧巴馬的‘戰爭論’出擊——其政府企圖逃避明顯事實”(Obama's War on“War”——Administration tries hard to dodge the obvious)為題的社論。印度《先鋒報》也在同一天刊出題為“諾貝爾和平獎金得主的戰爭”的署名文章,回應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艾瑪與俄國杜馬(國會)副主席日里諾夫斯基等人公開要求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收回2009年發給奧巴馬的“和平獎”。

  繼而奧巴馬無法躲閃,於是在3月28日晚到華盛頓國防大學發表28分鐘的精辟講演,其內容實質與布什在後“九一一”時代發表的、被稱為“布什主義”的好戰言論十分相似,只不過沒有布什那種“牛仔”蠻氣而已。

  客居紐約的華人女作家張月如在4月1日《人民網》專欄中認為奧巴馬這一講話“標誌著一個歷史時刻的開始——奧巴馬主義的成形”,她說奧巴馬空襲利比亞實質上和布什“單槍匹馬攻打伊拉克”沒有不同,只是在“外交包裝”上“近乎完美”而已;又說,“奧巴馬主義的精髓”就是強調國際多邊合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