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鮮為人知的北平和平解放真相

http://www.CRNTT.com   2012-07-21 10:36:42  


 
  (四)傅作義曾打算寓兵於農,等中共遇到困難時東山再起

  然而,傅作義即便完成了北平和綏遠的通電起義,也並非意味著他就完全轉向了中共一方,他還有自己的謀劃,打算根據時局隨時東山再起。

  9月19日,即徐永昌在綏遠的最後一天,傅作義同徐永昌進行了最後一次會談,傅作義解釋綏遠必須起義的原因是“今日綏軍‘守’力量不夠,‘攻’勢更不濟,‘走’官有二萬眷屬,毫無安置。尤其大部分士兵為綏遠人,一時難於開動。自己一人南去無用,亦複無聊。即使蔣先生叫我指揮別人軍隊,人家對我亦無信心。所以現在必須與共黨聯合,以求生存”。

  接下來傅作義像徐永昌透露了一個他精心謀劃的策略:“經過一個時期的整理軍隊,以配合人民的支持,假定某一時期中共以兵壓迫時,彼時利用官兵心理卻可打出去。今日對蔣先生須求有效果的途徑,如系維持現狀,絕無生存之理。以聯共求得時間,而以革命求進展,利用合作農場,半年數月間可增至二十萬人。明年三、四月間將為中共最痛苦之時期,其最重要因素仍在經濟,中共絕不能成功。簡言之,領導人物大多數皆是壞人。等等。最後結論,中共可能失敗”,“(渠)要擴展實力,即是將可用幹部放入農村。”

  最後,傅作義說:“蔣先生權當認錯了人,權當傅某力量投了敵,但最後必要發生一個大報答。蔣先生此時盡可宣傳傅某之罪惡,只要蔣先生知道傅作義的心。此事做下去可能為中共殺害,但並未希望蔣先生為之昭雪。盼望好友之來如此之切,亦並非要好友為之保證,乃是要一二人知道中華民國勝利因素中仍有傅作義一員。傅作義必有轟轟烈烈之功績以報國家,以報蔣先生,不然有死而已。”(《徐永昌日記》,1949年9月19日)

  談話之後,傅向徐遞交了一份上蔣呈文。這是傅作義就政治、軍事、經濟、外交、黨建等等問題向蔣提交的一份全面的獻策。呈文分為“(中)共可能失敗的條件”、“相持階段之形成”、“我們的做法”三個部分。關於中共可能失敗的條件,傅著重指出中共的幾個弱點:“外交孤立”:“經濟貧困、食糧發生不足”:“軍隊前進太快,後方空虛”。關於相持階段的形成,傅重點建議:“封鎖,疲困經濟”:“轟炸電廠,以擾其人心”:“沿海交互登陸,以分散敵兵力”;同時建議側重宣傳中共“出賣國家民族”。關於“我們的做法”,這是一個重建國民黨的意見,核心是“我們應認識我們已經失敗,應重新革命、重新復興”。(呈蔣書全文見《徐永昌日記》,1949年9月19日)

  9月19日徐永昌飛離後,綏遠起義通電於4時發表,當晚,傅、鄧等登車啟程返回北平。

  傅作義對徐永昌所言“利用合作農場”是否僅僅是應景之言呢?他是否採取過某種方式以求實施呢?當年主管綏遠工作的薄一波記載:“傅作義回到北平以後,有一次和我談話,談到綏遠今後的工作,表示今後必須做到兩件事,一是綏遠徹底解放區化,軍隊徹底解放軍化;二是1.8萬名幹部,必須給以安置,最好的辦法是修渠開墾。關於他個人的去處,我告他說,綏遠軍政委員會仍需成立,由他作主任,但這只是一個過渡,暗示將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可以在政府中工作。他表示怕學識不夠,願意多學習,並且說後套有16萬頃地,可耕地為10萬頃,而現耕種面積只4萬頃,如果政策允許的話,他願意在此修水利搞合作農場。我把他的意願報告黨中央,不久,毛主席就在傅的意願的基礎上提名他為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部長。”(薄一波;《七十年奮鬥與思考》,第518頁)

  也就是說,傅作義的確有如果中共在1950年遇到經濟困難時東山再起的打算,這說明,他對中共能否穩定政權也沒有信心,因此要為自己做一個萬全的謀劃。

  (五)蔣介石日記中披露1963年曾收到傅作義來信

  對於徐永昌所述傅作義“寓兵於農”的計劃,傅本人在1950年的一件事也能作為佐證,據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主任的師哲晚年披露: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讓傅作義擔任了水利部部長。約一年後的一天,他找到毛澤東,給毛澤東說,他還有多少電台,多少枝槍,存在什麼什麼地方。毛澤東說:‘你留著用吧。’他當然不敢‘留著用’。”(師哲:《我的一生——師哲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8頁)傅作義私藏一批武器和電台,證實他的確對中共留了一手。

  這還沒有結束,據台灣學者郭岱君新近披露出來的蔣介石日記顯示,傅作義在1963年還與蔣介石暗中聯繫過,蔣介石在1963年8月9日的日記中寫道:“傅逆作義特以專人帶來其親筆書‘悉貢所能’四字。密告於餘,但其並未具名,其字確是真筆,可知匪共內部已至崩潰在即,有不可想象之勢,否則此種投機分子,絕不敢出此也。”此後8月份、9月份、10月、11月蔣在日記中都有提及傅作義,例如說下周討論傅逆之事等等,但後來就無疾而終了。

  資料來源:本文的觀點和材料主要出自鄧野的《傅作義政治轉型過程中的雙重性》和朱宗震《傅作義接受北平和平解決的政治性質初探》兩文。

  結語:

  1、無論在北平還是在綏遠,中共和傅作義都在根據自己的實力和處境盡力謀求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果。作為“投誠者”,傅作義步步為營,在每一步中都充滿著矛盾和複雜的謀劃。

  2、解放戰爭中的其他“投誠者”作為“改朝換代”過程中的特殊群體,其處境恐怕不會比傅作義好多少,他們在面臨一系列抉擇的時候也都充滿了猶豫、算計和反覆,用一句“棄暗投明”去總結這些人的抉擇過程恐怕過於簡單化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