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紅包:從傳統習俗到過年政治學 | |
http://www.CRNTT.com 2014-01-31 08:56:53 |
紅包在中國有相當長的歷史:在古代還是官員的一種“年終獎” “紅包”的具體起源難以考證,但在整個東亞文化圈都有類似的現象 關於紅包的由來有幾種說法:一個是古時候在年節時,會使用紅線將百枚銅錢串起,發給小孩,祝福對方長命百歲。且“歲”與“祟”諧音,是“邪物鬼怪”的意思,當小孩拿到“壓歲錢”時,可用於賄賂鬼怪化凶為吉,平安度過來年,故叫做“壓歲錢”。而銅錢和紅線消失後,逐漸以紙幣和紅包袋取代,變成了“紅包”。 再一個是在唐朝宮廷中有“擲錢為戲”,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曾提到:唐玄宗天寶年,“內廷嬪妃,每於春時,各於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而從春日“擲錢為戲”,到“散與金錢”,後又發展到贈“洗兒錢”。據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記載,楊貴妃認安祿山為義子時,“玄宗親視之,喜贈貴妃洗兒錢”,以賀喜驅邪。到了宋、元,便形成一種民俗。 由於歷史久遠,到了現在,不但在中國大陸以及台灣和香港這些地方,可以說整個東亞都有類似現象:在越南也有發利是紅包的傳統;在日本,家長會派“お年玉”給小孩,不過是採用白色封套包裝,而且封套上會寫上接受人的名字;在馬來西亞,傳統馬來人會向友人派一種有金錢在內的綠色封套,而這普遍被認為是伊斯蘭文化和紅包文化的結合。 在中國古代,朝廷還會把年底發“荷包”,當作給官員的“年終補貼” 東漢時,文武官員在臘月就會收到皇帝賜予的“每人發棧20萬、牛肉200斤,大米200斛”,性質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年終紅包”。而根據《嘯亭續錄》記載:在清朝乾嘉時期“歲暮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賜予;禦前大臣皆賜‘歲歲平安’荷包一”。裡面有各色玉石八寶一份、金銀八寶八份以及金銀錢、金銀探各四枚。 而在各色官員裡,翰林收“紅包”的方式最為有趣。由於翰林院,一沒事權,二沒財權,官員們跑關係走路子,很少到這兒來送禮,常常被稱作窮翰林。皇帝也就給了他們一個收“紅包”的機會,譬如宋朝,朝廷册封某個大官,一般讓翰林起草任命書,起草完了,皇帝會命令被册封的那個大官在逢年過節給起草任命書的翰林送謝禮。這謝禮或者幾千貫銅錢,或者幾百匹絲綢,或者幾十匹好馬,相當優厚。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