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探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初級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6-05-23 00:05:44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初級階段”主要成因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初級階段”的時間並不長,之前還因李登輝、陳水扁衝撞“一中”原則,推行“兩國論”和“一邊一國”,台海局勢弩張劍拔,瀕臨戰爭邊緣。依筆者分析,界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初級階段”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歷史因素。“和平發展”是兩岸主流民意,支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重要的是,兩岸民眾心中深藏著的“中華民族”之根。但是,台灣3.6萬平方公裡土地,曾被荷蘭、日本殖民統治88年,加上兩岸分離60多年,共長達150年以上。歷史的傷痕造成台灣民眾心里與大陸的“疏離感”,根深蒂固。而國共內戰延續的兩岸敵對,迄今沒有完全結束“敵對狀況”。由此不難看出,台灣民眾的“中國記憶”,不僅受到外國侵佔和殖民統治所形成的歷史斷層,迄今還沒有完全彌合。而且長期受西方教化與“反共、反中”混合教育所留下的負面痕跡,迄今也沒有完全除盡,這就是造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的歷史原因。

  二是現實民意。“和平發展”是兩岸主流民意,沒有一個台灣百姓希望重蹈歷史,兵戎相見,血流成河。但是,現今台灣民眾對“中國”的認同,出現傳統與現代的“撞擊”,認同“台灣”多,認同“中國”少,年輕人更加少。從台灣民眾訴求變化中也可以看到,蔣介石、蔣經國年代民眾“爭民主、要自由、反獨裁”;李登輝、陳水扁年代民眾“要求當家作主,出頭天”;馬英九主政以來,“台灣主體意識”隨著兩岸交流交往不斷上升;自感在國際社會的“孤獨”與被孤立的“新悲情”,也隨著大陸快速發展和強大而上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初級階段”中,大多數民眾認同“維持現狀”並支持“台灣前途由2300萬台灣人決定”。

  三是島內政局。“和平發展”是兩岸主流民意,台灣不論哪個政黨執政,都要面對現實,選票不會投給可能衝擊兩岸和平發展、影響台海穩定的政黨或候選人。今年“立法院”首次開議,重返執政的民進黨不得不放棄“兩國論”版本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蔡英文不得不叫停、制止個別“綠委”打著“民主”旗號提案廢除“國父”孫中山遺像;蔡不得不表態否認李登輝“釣魚台列嶼不歸屬台灣”之說。但是,原本屬於島內的政治議題,已深刻、明顯地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尤其,政黨操縱兩岸議題,成為台灣選舉特殊的政治現象。國民黨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的“三不”政策,原因之一是怕被“抹紅”丟選票;民進黨死守“台獨黨綱”固住深綠,“維持現狀”爭取中間。藍、綠都被鐵票所“綁架”。未來島內政黨政治鬥爭,拿兩岸議題連接的狀況不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將會長期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初級階段”進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