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探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初級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6-05-23 00:05:44  


 
  二是經濟基礎。兩岸經濟融合,連結海峽兩岸,促進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從台商投資大陸第一天算起,累計台資項目逾9萬家,金額達600億美元。但台灣投資佔大陸吸引外資比例僅5%左右,並不算過高。兩岸貿易總額累計達2萬億美元,依存度約40%。但台灣與美、日等國家貿易佔台灣對外貿易總額60%以上,台灣對外經濟並未都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面。事實上,大陸龐大市場、優惠政策給了台灣,投資方面,解決了島內台企勞動密集型的困境;貿易方面,僅去年台灣順差就賺大陸錢700多億美元。但是,兩岸經濟交往與合作衍生出來的並不等於全然正面,其中融合中有些帶來了相反的結果。比如“反服貿”的“318太陽花學運”,要找主要原因應該是,台灣經濟低迷,物價高漲,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拉大。可是年輕人卻把不滿國民黨執政的情緒,發洩到有利於台灣經濟發展的兩岸議題上。比如一些赴大陸投資失敗的台商,不找自身原因,片面地把責任推卸到大陸“缺乏法治,官員腐敗”上;再比如兩岸經濟越融合、依存度越高,別有用心的政客鼓噪台灣會被大陸“掏空、統戰、吞併”,等等。這些都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初級階段”,需要糾正、克服的重要難題。

  三是社會基礎。台灣社會長期形成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政治運作方式,是在藍、綠政黨惡鬥,尤其作為反對黨時惡意歪曲、攻擊及民粹當道的氛圍下形成的。而社會上往往理性的思維,敵不過政黨為權力之爭煽動民粹,加上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操作和輿論導向,及意識形態至上,從而造成族群高度的分裂,形成所謂的藍、綠兩大陣容,也衝擊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能量”的傳播。因此,從根本上講,改變台灣社會輿論和民粹氛圍,使之回歸理性,主要靠台灣自身努力。目前,台灣多數民眾已厭惡社會的撕裂和政黨的藍、綠之分,希望社會融合與穩定,希望政黨關心經濟和民生,這是好現象。而大陸要做的是,強化兩岸“心靈契合”,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初級階段”,最重要的應該是加強兩岸人民“心靈契合”。心靈相通了,“認同”問題會逐步解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能向前飛躍,才能從“量變”邁進正向的“質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初級階段”各領域民間交往,切不可取“短期功利,利益至上”。

  總而言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本身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已經取得重要成果和成功的經驗,但距離我們“和平統一”的目標,還有相當遠的路程。因為,兩岸結構性、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和現實主流民意及美、日外部因素,決定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初級階段”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2015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出席全國政協民革、台盟、台聯委員時指出,“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鄧小平先生曾指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習、鄧都不約而同地洞察到,解決國家統一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認清無法超越的這個進入長周期“初級階段”的現實,研究如何適應並突破這個“初級階段”,努力尋找“初級階段”新的“發展動力”和新的“增長極”。筆者認為,未來兩岸當局首先需要把握好“初級階段”的大方向,共同擔負起歷史的責任,鞏固與發展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同時,兩岸智庫、學者可以先就存在的“主要矛盾”進行探索,儘早為當局決策提供解決之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