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2011年中國經濟會有新思維嗎?

http://www.CRNTT.com   2010-12-31 08:57:12  


如何在雙方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打造這個“中美國共同體”,也許是2011年中國經濟發生向好的結構性變革的最佳突破口。
  中評社北京12月31日訊/時值年底,對2011年中國宏觀經濟將如何運行、政府的宏觀管理將如何實施,已有很多猜測了。這些猜測大體討論出了一個“新四維”——面臨通貨膨脹考驗的中國經濟、“十二五”規劃啓動第一年的中國經濟、2012年換屆之前的中國經濟和被廣泛議論為G2的“中美國共同體”(Chinamerica)的中國經濟。

  但這表面上看是新挑戰和新機遇共存的“新四維”,能否真的給中國帶來經濟的“新思維”,卻依然值得懷疑,至少不是明年一年就會有結果的。

   首先,第一維:通貨膨脹壓力下的中國經濟,以市場工具為手段的辦法不多,而且多數政策的效果難以預計。比如,管理貨幣的最高當局,其貨幣政策基本就是失靈的。盡管自從10月央行加息0.25個百分點之後, 於聖誕節又加息一次。可效果何時出現,或者說加息對中國經濟擺脫通貨膨脹有無作用,就值得懷疑。因為加息表現出來的央行即將採用穩健的貨幣政策,難以抵消還未產生變化的積極財政政策帶來的投資衝動和力度。其次非常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已根深蒂固,以這種財政體系對投資的依賴程度,一般而言對資金成本的變化並不敏感。最後,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核心資源,都在央企和國企手裡,它們的融資渠道和欲望,對央行利用貨幣工具等市場化手段的貨幣政策,缺乏基本反應。導致中國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是投資欲望和能力的衰減,簡單的加息基本上無視這些。能夠在貨幣政策從緊的環境下進行投資的主體,都不是央行可以管理的對象。

  假如面對通貨膨脹,貨幣政策變得有一定的效果,我們或者可以說中國宏觀經濟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因為這是市場的問題在市場工具運用之中解決的。而這點在2011年是否能夠看到,是有很大疑慮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