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張亞中:兩岸為何應選擇共同體史觀

http://www.CRNTT.com   2011-01-16 00:28:47  


 
  (一)為何統一史觀講不過分離史觀?

  人性的一面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即使分離史觀與論述在現有的政治現實下是不足取,為何在台灣接受的程度逐漸提高,甚而連國民黨也參與了建構工作。在“共同體:兩岸統合與第三憲的樑柱”(《中國評論》,2009年10月號)一文中已經詳細地陳述了兩岸認同為何會持續折裂的政治與社會因素。在這裡討論一點,即為何“統一論述”總是無法說服“分離論述”?我們必須冷靜且客觀地看這件事。

  聯合國在成立時只有51個國家,現在已有190多個會員國,而在這段期間,完成統一的只有南北越、南北葉門與東西德。簡單的結論:尋求獨立的國家遠遠超過要合併統一的國家。中國有句俗語,“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當家作主”總是比“共體時艱”或“我們都是一家人”較容易有號召力。如果從個人來看,大多數小孩子在成年有能力以後,多不希望與父母住在一個屋簷下,而希望自己能夠獨立成家立業。這也是為何“回歸”或“合併”的論述總不是“分離”論述的對手。

  另外,就像不願意面對問題、追尋“安逸”,也是人的某些天性一樣,“偏安”符合一些弱勢政權的習性。南宋與東晉的偏安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他們在南方已經有了豪宅沃土權位,何必再回到北方去爭去搶?祖逖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祖逖企圖北伐,朝廷既不給人,也不給糧草,一切任由他自生自滅,這樣的朝廷“偏安”政策當然也就決定了東晉“小朝廷”的格局。

  回到我們個人的例子,在福建時碰到很多早期從山東或山西來的朋友,對他們而言,南方是太好了,他們承認北方是他們的故鄉,但是自己的家與事業都在南方,慢慢地,他們不想再回去,也回不去了。故鄉成為了他鄉,個人尚且如此,政權更是如此,偏安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了。昔日還有豪情與大陸競逐下的台灣,看到日益崛起的中國大陸,逐漸失去信心,“偏安”也就是在“恐懼”下的必然心理反應。國民黨的馬英九不就是正在走這條路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