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以港為師:深圳地鐵為何學不來盈利

http://www.CRNTT.com   2011-07-11 09:13:04  


深圳地鐵更多的承擔了社會職能,而香港地鐵則以商業為出發點
  中評社北京7月11日訊/近日,深圳地鐵被曝在虧損2.04億元的情況下,由財政補貼8.34億後反而出現6.29億的利潤。與深圳有著近似人口密度、經濟發展程度接近的香港,是全世界第一個實現地鐵贏利的地區。但從2005年便開始模仿香港模式的深圳地鐵,直到今天依舊虧損,需要政府大量輸血。香港地鐵到底有何贏利的秘訣?深圳學先進為何走了樣?

  ■ 香港地鐵“官辦私營”,深圳地鐵政企不分

  港鐵公司需按商業原則經營,法律規定不得虧損

  香港地鐵的成功首先在於定位的清晰,即地鐵不是純公益項目。這與絕大多數國家將地鐵定位於不必贏利的公共交通項目截然不同。1996年,香港政府通過了“集體運輸鐵路條例”,條例規定,地鐵公司必須按商業原則經營,不得出現經營虧損,政府雖然為公司的惟一股東,但如果因政府干預經營而導致經營損失,港府必須予以賠償。可見,香港政府特別關注地鐵公司的盈利,因為地鐵公司不能盈利,其自身就無法健康地生存和發展,而對於政府則是一個大包袱。同時,地鐵公司通過經營獲得的利潤需全部投入新地鐵的建設當中。

  港府保有77%股權,但建設運營交由市場化公司完成

  香港地鐵公司的前身——地下鐵路公司於1975年成立,成立初始港府注入321億港幣並成為唯一的股東,2000年公司上市後依舊保有77%左右的股權。但與內地政企不分的狀況有所不同的是,港府並不直接插手地鐵公司的經營。地鐵的建造,運營等全部交由專業的市場化公司完成,如八達通公司經營地鐵的票務系統,TraxComm經營地鐵線路及沿線物業的電信服務。香港地鐵的日常運營由一位主席及六位執行董事負責監管,並向一個由香港商界領袖及政府代表組成的董事局報告。

  深圳地鐵承擔諸多公司之外職能,票價收入“扮大方”

  與香港地鐵相比,深圳地鐵完全不像是重視商業利益的公司,而是承擔了很多公司之外的職能,如轉業軍人安置,本地人員就業等等。根據深圳國資委披露的深圳地鐵公司2010年年報,深圳地鐵公司共有職工7761人,這其中就有軍隊轉業幹部及隨軍家屬181人,當地失業及待業人員487人,深圳地鐵還承擔了1721人的本地生源就業任務。7000多名員工的工資總額達3.99億元,占總收入(8.6億元)比例接近一半。另外,政企不分的體制還導致了管理低效率,去年的管理費用達1.37億元,占總收入的16%。

  票務收入本應是一家地鐵運營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深圳地鐵在此方面卻格外大方。2010年度,深圳地鐵共為包括深圳汽車博覽會,深圳國際珠寶展覽會等14項會展提供了24.67萬人次的免費運送服務。此外,深圳地鐵還為所有員工的家屬提供免費乘車服務,一位家屬可辦理兩張免費乘車卡。

  ■ 港鐵盈利主要靠地產,深圳地鐵未得精髓

  港鐵核心贏利模式為“地鐵+地產”,地產收入占比超7成

  美國學者屈菲爾有一個著名的“45分鐘定律”:城市的規模取決於人們在其中移動的難易程度,即多數人一次出行不願花超過45分鐘時間。因此,便捷的交通可使房產及購物場所迅速升值。一位業內資深人士總結道,香港地鐵核心盈利模式可以總結為“地鐵+地產”的組合。即以地鐵為核心,沿線開發新的社區及購物中心,相互配合,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地鐵建設方便出行,縮短了路上時間,創造了大量客流,由此蘊藏的巨大商機對房地產開發形成吸引。同時,開發後的房地產又能積聚更多的客流,增加地鐵運營的票務收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