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中國要和印度確立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4-01-07 10:07:22  


 
中國必須加深對印度的認識

  面臨這樣一個印度,中國應當和印度確立一種怎樣的關係呢?正是因為上述這些要素,從亞洲區域甚至全球範圍內看,對中國來說,從長遠來看,中印關係是僅次於中美關係的一對最重要的關係。這表明,中國要把印度提高到中國國際關係的戰略水平。在最大程度上,和印度關係搞好了,中國西邊的陸地地緣政治甚至海洋地緣政治都會得到穩定。在最低程度上,中國必須千方百計不把印度推向美國和日本。但如果和印度搞不好關係,印度本身或者印度聯合其他國家,可以為中國製造無窮的麻煩。印度近年來和美國、日本靠近,儘管有美國和日本的因素,但也有中國因素的影響。作為鄰國,印度本來就對中國的崛起抱有戒心。而邊界問題既沒有穩定下來,而且經常發生一些小衝突,更引發和強化印度的對華民族主義,儘管邊界問題是中印兩國互動的產物,責任並非完全在中國一邊。

  要處理好和印度的關係,首先必須把印度提高到中國未來外交戰略的高度。儘管現在印度並非強大,也說不上強國,但隨著其現代化的進展,印度具有很大的潛力成為大國。對這一點,中國方面的認識並不很清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關注的對象是美國,領導層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美國。如果說對美國問題,領導層自己抓,印度問題並不在領導高層的議程里面。在政策操作層面,中國的對印政策的主體往往是低層官僚(包括軍方)所為。很多對印政策都停留在戰術領域,和印度的互動主要表現為反應性的特點,也就是以牙還牙式的。這個特點非常清楚地表現在近年來最具有爭議的邊界問題上。在邊界問題的互動上,很難看到中國的戰略意圖。當然,印度也沒有。這種沒有戰略意圖的日常互動稍不當心,便會釀成國家間的大問題,如果不是公開的衝突的話。

  中國也必須加深對印度的認識。對印度的認識是對印度政策的基點。確切地說,中國對印度的認識仍然非常膚淺。傳統上,中國對印度的理解僅僅理解在文學藝術文化方面,對其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外交戰略等方面的了解甚少。因為高層領導把眼光放在美國,中國的學術圈也把眼睛盯著美國,沒有多少人對印度感興趣。在學術和政策圈內,研究美國有很大的利益,而研究印度利益甚少。中國現在對印度發表意見最多的,就是那些沒有多少學術和經驗知識背景的媒體工作者,還有那些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印度的情況也差不多,政策圈和學術圈不了解中國,發聲的也是一些媒體人士和公共知識分子。因為兩國都是如此,經常觸發兩國間毫無理性的“言語”對峙,往往表現為激進的民族主義聲音。

  隨著印度的發展和中印兩國之間各種問題的浮現,中國對印度的認識必然要開始。這里不能討論中國如何認識印度,但有一點中國必須把握,那就是,和中國一樣,印度也是一個文明國家,傾向於實行獨立的外交政策。正如中國本身,印度很難成為另外一個大國(美國或者日本)的附屬。近年來,每當美國或者其他大國(例如日本)訪問印度或者和印度達成什麼協議,中國方面的主流聲音必然是“陰謀”,認為印度和這些國家做什麼都是針對中國的。這種簡單的思維一旦成為外交思維,中國很難有正確的對印外交政策,也很難確立有效的中印關係。和印度的關係要從最基本的做起,最終才能提升到戰略層面。

  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