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俄並非中國致命殺手 印度才最可怕

http://www.CRNTT.com   2014-08-31 09:59:19  


 
  那麼,這裡面的含意是什麼呢?這個含意就是,中國目前經濟和產業創新的機制大部分不屬於我們中國本身。

  與此相反的是,印度在過去這些年的改革期間,在吸引FDI方面雖然比不上中國,但是印度培養和促進本國的民營企業家創新——在政策鼓勵、財政扶持和體制發展等等方面——遠遠勝過中國。因此,過去這些年來,印度湧現出來的優秀的企業,大部分不是來自外資公司,而是源自印度本土,是他們自己的企業家和技術人員的創新活動在造就印度經濟的動力之源。

  換句話說,無論是從國際戰略還是從經濟安全的角度來講,這些大環境一旦發生了不可預知的急劇變化,比如說金融資本的流動、市場的大幅度漲落、國與國之間的大衝突乃至戰爭,那麼印度立足於本土的企業家創新機制,將會給他們國家的經濟安全、戰略安全和他們企業的跨國擴展以更堅實更牢靠的支持。

  而對於中國來說,極為欠缺的,就是在法律、金融等方面,給予中國的本土企業家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最重要的是要形成這樣一種穩定的良好體制,不然只會誘使人們更多地以恐嚇詐騙的方式經營企業。

  研究中印比較的那派學者也指出,就在中國的內部,也可以看到這種政策偏差帶來的不同結果——浙江和江蘇正好可以作為一個對比。江蘇以前的基礎比較好,引進的外資也很多;但在25年的改革以後,因為浙江對民營企業有更為良好的環境,兩個省的經濟狀況和發展前景就有差異了。

  這種“印度中長期發展將超過中國”的說法,是否也與兩個國家深層次的體制變革進程有關?

  丁學良:其實我想接著討論的第三點,就是關於印度所具備的體制演進比較優勢(institutionalevolving perspectives)。從甘地開始,印度經濟上實行的是與前蘇聯不一樣的社會主義,更偏向於像歐洲的那種議會社會主義。他們的政府過去對經濟的干預不小,但不像有些國家,曾經一度幹脆消滅了市場,政府管事沒有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十幾年來,印度已經越來越遠離“大政府”的管理模式。所以,雖然印度的民主制度讓他們的政府更迭頻繁,但是政府的短命並沒有影響到國民經濟車輪的相對自主的運行。像意大利等西方國家也是如此,內閣的頻繁變化對國家宏觀經濟的影響很小,因為有定期的選舉制度,有相對成熟的公民社會,有相對獨立的法律制度。

  過去25年裡,中國的改革在幾個深層次方面進展不算大,比如說在改革行政制度和法律體系上,相對來說成果有限。這些領域裡的改革才是改革大業的最艱難的環節,攻堅戰的決心最難下,下了決心後也不易落實。

  我們比較地看一下印度,它的行政制度的發展程度(包括政府與選民之間互動關係的制度化,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權限劃分,公務員體系的專業化,政府與公民社會的關係),法律制度的成龍配套和法律過程的相對獨立,等等,都是在發展中國家裡名列前茅的。

  當然印度在這方面不是沒有毛病,但是在上述方面比我們中國起步得早,關係理得順,以後的路子要平坦得多。相比起我們中國,他們改革的難度顯然要小得多,遇到的問題也少得多。

  我們今天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對中國長期可持續發展構成基本障礙的是哪些環節呢?其一是行政體制和法律系統的取向和素質。其二是政策措施和法律環境對本國民營企業家的創新鼓勵和扶持極為欠缺;與此相關的是中國金融機構對本土的創新在資金方面支持不足。其次是中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開創性研究的素質和能力都不夠;中國的大學,無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專科學院,在訓練同全球化總趨勢相接軌和配合的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方面,與印度的大學相比,都差著一大截。

  在這幾個方面我們中國人要攻堅的話,戰略戰術方面所需要的膽識和持續創新的能耐,比過去25年來我們在硬件方面的改革所付出的,要高得多、難得多。而在這些方面,印度總體上都比我們中國的水平要明顯得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