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俄並非中國致命殺手 印度才最可怕

http://www.CRNTT.com   2014-08-31 09:59:19  


 
  中國走的道路更像是以前亞洲四小龍的產業模式,雖然現在是以低成本吸引外資湧入,但是當製造業轉移實現的時候,中國也將必須逐步走出低水平競爭的態勢,在已經打好的“硬件基礎”上發展良好的“軟件”。從歷史來看,日本是如此,曾經用“膠鞋換芯片”的中國台灣也是如此。是否可以說,中國與印度走的是兩種模式,各自的方向不同?日本的大前研一曾經說過,目前的中國是除了美國之外第一個實現網絡狀結構的社會,各個地區之間既充分競爭,又互相依存。他認為這樣的經濟社會才是最有效率的。您怎麼看?

  丁學良:從目前兩個國家的發展來看,中國可以說是“硬件”領先,而印度是“軟件”領先。長期來說,“軟件”大國的發展後勁會更足,因為“硬件”是來自於“軟件”的。這裡的“軟件”既包括技術,也包括廣義的制度,包括文化。

  中國走亞洲四小龍走過的道路,必須注意的是,像高科技創新方面的東西,別的國家是不會主動給你的,必須自己去“盜火”,更重要的是“盜”來“火種”後要開辟讓它在本土蔓延的制度環境,不然火種很快就滅了。而這又回到我們剛才討論的那個話題,就是中國目前各方面創新的環境不寬廣。我們必須明白,廣義上的“軟件”創新才是其他領域裡技術創新的源泉。把大量的留學生派到先進國家以後,再讓這批學到先進觀念的人回到國內講新話、教新書、做新事、創新業,那才是一本萬利的政策。韓國和台灣、香港都是這樣做的,才有了自己的新產業新強點。所以中國內地也得這樣做,讓這批人回到國內去生根發芽。否則你永遠都只能留在產業價值鏈的末端,撿別人丟下的東西吃。

  從歷史上國家與社會關係形成的角度看,我認為大前研一的說法是不確切的。中國尚未達到真正“網絡化”的經濟結構,那種結構的體制特征是:小而有效的行政部門,相對獨立的法律體系,多元化的教育架構,創造力旺盛的公民社會。那還是我們全體中國人的長程目標。

  (丁學良,著名學者,著有《中國的軟實力和周邊國家》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