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構建“五位一體”中國開放型經濟新框架

http://www.CRNTT.com   2014-09-11 08:25:16  


  中評社北京9月11日訊/在“美國印鈔票消費——中國製造”的世界運行模式離我們漸行漸遠的國際背景下,在中國廉價勞動力無限供給優勢面臨劉易斯拐點的國內實際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在哪里等諸多重大問題就出現了。

  東方早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石曉軍、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閆竹文章表示,萬變不離其宗,中國發展道路的歷史經驗之精髓是可信賴的。無論世界怎麼變化,中國的基本國情、文化根基和發展道路並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也就是,中國仍然只是一個經濟大國,而不是經濟強國。那麼,在舊的世界經濟金融體系已然出現窟窿,但還沒有搖晃乃至頽喪,新的體系還在醞釀之中的歷史關口,中國的經濟發展仍然離不開“向改革要效率、從開放謀動力”的根本思路。

  中國的開放面臨的內外部格局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一方面,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正發動新一輪的貿易規則競爭,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先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排除在外,然後試圖通過“二次入世”提高製造的成本和價格。美國本身也在實施再工業化和能源革命戰略,力圖恢復美國製造的輝煌並保持消費大國和資源大國地位。

  另一方面,中國既面臨著勞動力紅利難以為繼的問題,也面臨著巨大產能過剩的問題。2012年,中國產能利用率為57.8%,低於72%~74%的“合意”區間15個百分點左右。同時,中國又累積了4萬億美元的龐大的外匯儲備。

  在總體上,中國開放經濟體制的升級版應該是一個全球再平衡的框架。不是單個產業鏈環節的突破,不是單純的國際貿易體系的升級,也不是和某個國家之間的關係提升。而是要在全球範圍內配置我國的對外開放能力。所以,在世界的版圖上,要開拓新的合作方式和合作區域。

  其次,新的開放經濟體制應該是一個立體戰略框架。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主要是依賴於優質而低廉人力成本能力集聚的勢能單向梯度的開放戰略。所以,過去談得比較多的是在全球產業鏈上的位置的問題。經過十幾年的積累,中國仍然保有一定的成本優勢,除此之外,我們還增加了兩個能力的積蓄:門類齊全的工業產能、較為雄厚的資金能力。

  從國內來說,新增加的兩個能力也許反而成了負累,但是,放在全球的能力配置角度來看,卻可以成為能力優勢、勢能高地。新的開放經濟體制就是要在全球範圍內駕馭這三種能力,全面發力,形成立體的戰略框架。

  總結起來,建立中國新的開放經濟體制依賴於成本、產能和資金三種能力,與此對應的是建立三個功能平台:實體經濟平台、國家開發署平台和新金融體系平台。要維繫這三個平台的功能發揮,還需要兩個支持性平台:國際人才開發平台和風險防範與管理平台。如圖體現了我們提出的“五位一體”的新的開放經濟體制框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