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熊培雲:從民選省長到民選村長

http://www.CRNTT.com   2010-05-24 12:06:04  


熊培雲
  中評社北京5月24日訊/“時至今日,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熱衷於描繪中國人初試民主時的混亂與失措,從民國到台灣,再到內地鄉村,並斷定中國的民情不適合民主,卻從不真心實意地培育民主,培育民情,並樂見其成……”南方網今載青年學者熊培雲的文章“從民選省長到民選村長”,內容如下:

  2010年4月,我去廣東惠州參加一個網絡問政的會議。會議結束那天,我去了當地的西湖邊,尋找陳炯明的墓。出乎意料的是,問了當地很多人,都不知道陳炯明何許人也。這多少讓人有些沮喪。當然,更沮喪的是,在我年少時學過的歷史課本中,陳炯明不過是個離經叛道的軍閥———他“炮轟總統府”,背叛了孫中山的革命。 

  然而,當我有朝一日有機會梳理這段歷史,發現事情遠非如此簡單。同樣,就在當晚我與廣東朋友們坐而論史時,一個共同的看法是:如果陳炯明當年的主張得以實現,20世紀的中國歷史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歷史不能假設,每次假設都讓人痛斷肝腸。這一切,真應了一句——— 讀書人一生長嘆。 

  寫在紙上的歷史鮮有對失敗者的寬宏大量,甚至最起碼的公正。有關陳炯明與孫中山的這種“主張上的衝突”,在後來國民黨修撰的歷史里,反對孫中山變成了“反黨”,繼而升格為“叛國”。與此相關的史實是,1924—1925年間,孫中山接受了蘇俄在金錢與軍事上的援助,改組並“蘇化”國民黨,實行“一黨專政”,開始與“西式民主”的建國方略背道而馳。面對接受了蘇俄訓練、有著蘇俄裝備與蘇俄督率的“國民革命軍”,陳炯明的“聯治軍”也顯得不堪一擊。聯省自治或地方自治頽勢漸成,中國歷史在那兒走向另一個拐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