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山西王”閻錫山

http://www.CRNTT.com   2010-07-18 11:36:14  


 
以治國之策治理山西

 2010年07月02日11:23 南方人物周刊
 
  1500元敗給了2000萬

  國內的反蔣浪潮已持續一年,閻錫山患得患失、出爾反爾,使蔣介石贏得了各個擊破的空間,可以說,閻錫山幫助蔣介石渡過了數次危機。

  但蔣介石“削藩”的決心一點沒有動搖,他對閻錫山的鉗制開始加力:一是宣布在中央任職者不得再兼省職,國府委員應駐京,意思是要把三軍副總司令跟他的大本營山西隔斷;二是在經濟上壓制。“鐵算盤”大為惱火。

  中原大戰前,閻蔣二人展開了一場持續兩個月的電報大戰。閻錫山將國民黨內部的分裂、國家財政的困難、各派爭戰不停的責任歸之於蔣,態度強硬地要求他下台;蔣介石則要求閻踐行通電辭職、陪馮玉祥出洋的先諾。

  閻錫山請出國民黨左派汪精衛,在北平召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選出了閻、馮、汪、李(宗仁)、張(學良)、唐(紹儀)、謝(持)7位國府委員,撇開南京成立政府,起草約法;按照汪主黨、閻主政、馮主軍的分工,推閻為中央政府主席。

  1929年9月9日上午9時9分,閻錫山在北平就職。如果他做成了,這一連串的9(帝王之數)會送他登上民國頭把交椅。

  擴大會議興師動衆,但新政府的組織工作很快轉入拖拉粘滯,“毫無開國氣象”。

  閻錫山又著手爭取張學良,但效果不理想,關鍵是他砸錢不如蔣介石闊綽。蔣的代表吳鐵城以高價購買沈陽兵工廠武器、發行公債、撥給出兵費等名義送給張學良大約2000萬元;通過請客送禮等手段收買少帥身邊的幕僚、秘書、副官及衛士。一次,他設宴招待東北軍政要員,飯後麻將開了十幾桌,每人抽屜裡放了2萬元,不論輸贏都歸坐下的人。所以他何時想見少帥都會受到接待。

  而閻錫山的兩位代表,一位帶了1000元,另一位揣著500元就上了門。頭一次會面後,二人再想見少帥均被擋駕。

  軍費的籌辦對每個軍閥都是要事,受盤剝的永遠是百姓。籌辦機關叫兵站,查封是主要手段。每到一地,將所需糧倉、房舍、運輸工具貼上一兩張紙條——“某某師查封”,派幾個兵把守就是了。如果這些東西的主人是大官僚、大軍閥或豪紳,可以通過政府從別地籌集軍隊所要的東西;如果物主是大商人,可以出一筆錢請軍隊到別地征購物資——這樣層層轉嫁,最後是中小地主、富農、貧農來負擔。1930年前後,在山西北部,這類負擔重到高出正稅的225倍,名列全國之首。如果某地的官、紳、商拒絕這類負擔,部隊的辦法是“饑兵鬧事”,或者長官讓部下“自由行動3天”。

  閻錫山在中原大戰前10年搜刮的錢財大多用在軍隊和兵工廠上,到1930年時,他手中的現款還沒有辛亥革命前多。他對部下實行三聯單的辦法控制缺額(以防多領兵餉)。上午開缺一個士兵下午就得報告;作戰前夕動員,每個師也只發2500元,包括了戰前的偵探費和向老百姓收買情報的費用。所以,多年追隨他的高級將領生活相當清苦。

  也有例外。山西所購戰鬥機是閻的外甥經手的,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意大利淘汰的舊貨,沒有戰鬥效能,花了大價錢,卻始終不敢在作戰時使用。外甥從中得到一大筆傭金,閻大為光火,將他降級,但錢是回不來了。

  張學良的奉軍成了中原大戰的關節之一。大戰之初張少帥“採取了善意的中立”,9月突然倒向蔣介石,在關鍵時刻出兵關內,導致閻、馮聯軍先勝後敗。

  另一關節在於馮、閻、李諸派都想保存實力,雖然凑集兵力很多,戰略上缺乏統一指揮,有利時爭先,無利時退縮。何況當時山西的士兵普遍吸食海洛因,作戰能力很差,人稱“高射炮部隊”。

  《時代》報道中原大戰的文章說:“中國的戰爭以3種形式進行:1.大量的金錢賄賂,常常達到數以百萬計的金錢交易;2.鋪天蓋地的通電、公告、宣言,任何一方軍隊都要面對它們;3.人力,成千上萬的窮人和無知的人,今天為這一派打仗,明天又為另一派打仗,視他們的長官得到的賄賂而定。所有這些方式一直在運行著,早已形成一種體系、一種慣例,中國人——不管他偉大也好,善良也好——都必須讓它們發揮作用。”

  “一般而言,要到冬天下雪之後,或者出現特別有效的金錢交易,中國的戰爭才會暫停。”1930年5月19日的《時代》報道。不幸言中。10月底,敗局已定,馮玉祥通電下野;11月,閻錫山宣布辭職,部隊聽候蔣介石編遣。但蔣不給他喘息機會,“堅不允許”閻某人滯留山西,派偵察機在太原上空盤旋示威。閻錫山只得避居大連,一面搖控山西,一面研究“理論”。

  他在日記裡寫道:“一個人從高山上掉到萬丈深溝裡,身體摔得粉碎,此時還有什麼?還想什麼?”

  想起17歲那年的炎涼麼?那年父親閻書堂開的錢鋪破產倒閉,欠下一屁股債,只好上了門板回鄉躲債。鄉裡也呆不成了,父子倆只能沿著滹沱河繞小路去太原,行前閻錫山還偷偷拿了繼母的一副銀鐲子。

  那時他還叫萬喜子,曾到親戚家借錢,被趕出來;曾提著盒子走街串巷,遇人小聲問:“買餅子嗎?”日後發達,有人編排了俏皮話:萬喜子賣餅子——不敢吆喝。

  想起自己是個小老百姓時所受的苦麼?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慈禧和光緒逃經山西,清兵的糧秣供給由當地百姓承擔。萬喜子曾去擔水切草、喂馬遛馬,挨打受罵,吃了不少苦頭。

  不過,比起眼前大廈的崩塌,這些小窘迫實在算不得什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