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多路徑助港青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http://www.CRNTT.com   2022-01-01 00:05:16  


 
  第二,加強內地與香港青年學生的交流。當前香港學生到內地求學主要路徑有二,一是參加面向港澳台地區的聯合招生考試,二是參加內地統一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試,由此可見,香港學生主要通過考試進入內地學校,方式較為單一。因此國家可制定政策鼓勵香港高校與內地高校加強合作與協調,探索三地高校進行交換學生、制定聯合培養模式、開展“夏令營”“冬令營”活動、三地師生交流計劃等,為在香港學校讀書的學生提供到內地求學的方便渠道,力求滿足香港學生到內地求學需求。在此過程中,不僅高校需積極促進三地學生的合作與交流,中央和香港政府亦需積極主動引導學生間的聯繫交流,如當學生互動出現思想、文化等衝擊,教育部門應密切留意並深入研究,不斷完善交流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交流。同時要增進粵港青年義工交流協作。知行合一,增進香港青年對國家民族文化的瞭解不僅需要開拓知識學習的空間,更依賴於實踐與體驗。香港政府注重推廣青少年志願服務以幫助青少年形成正面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香港青少年中亦形成了義工服務文化。據香港社會福利署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2月底,登記義工人數超過123萬人,其中25歲以下的義工約644 249人,占總登記義工人數52.2%。⑨這反映了青年正成為香港義工隊伍中的中堅力量。增進粵港兩地青年文化交流需重視兩地義工群體的交流合作,兩地政府可制定相關鼓勵政策並提供必要的資金扶持和便利,豐富志願服務內容,共同推進青年專業志願培訓的開展,引導香港青年義工積極參與內地志願服務。

  第三,推動兩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聯動工作。香港文化與內地文化共根同源,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媽祖文化是香港地區與其他東南沿海地區共同的情感紐帶。粵港聯合申報的粵劇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⑩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和國家的集體文化記憶,推動香港與內地共同開展保護工作,有助於連接香港與內地搭建對話和交流平台,對於培育民族自豪感、國民意識感具有深遠的意義。為此,應啟動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協同保護計劃。利用粵港澳三地高校、文化組織等橋樑,鼓勵香港青年在港參與大灣區非物質文化協同保護工作,專項培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香港青年,涵養他們的國民意識。首先,應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長效機制,待條件成熟之時,再以立法的形式鞏固和確立保護制度。各省市與香港地區之間既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加強某項或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合作,簽訂保護規劃等將制度建設常態化,亦可以在CEPA的框架下,不斷補充完善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其次,兩地可推動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在科研院所成立保護研究中心等,促進保護工作從政府“唱主角”到民間團體和學術機構等社會力量的轉變。在香港,政府扶持推廣、民間團體回應和學術機構支持是非遺保護的三股主要力量。⑪據此,應著重發揮粵港澳三地社會組織在保護大灣區非遺的重要作用,進而鞏固大灣區文化品牌的社會基礎。

  四、社會融合是凝聚香港青年社會共識的不二法門

  民生問題一直是香港特區政府著力解決的重要事項。然而,由於資源稟賦欠缺,人多地少的局面嚴重制約著香港社會民生事業發展。在大灣區背景下,加強香港與珠三角九市的民生合作,促進社會融合,有助於凝聚香港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共識,增強國家認同感。

  第一,落實香港居民在珠三角九市的公共政策。《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的出台說明欲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流動,除經濟層面上實施創新創業優惠政策、加強粵港澳人口流動動力外,還應以戶籍制度與公共服務牽引區域流動,減少人口流動的政策性障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