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國際化宏願背後的中國官場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10-07-16 09:21:06  


 
  失落的城市精神

  定位混亂、推廣不力、缺乏國際視野、設計粗糙、公眾參與度不足,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彥平給城市口號總結了這些病症。

  口號,就是供口頭呼喊的有綱領性鼓動作用的簡短句子,參考該定義,目前中國的城市口號大都難擔這一重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顧曉鳴解釋說,城市口號出現克隆有兩個原因:一是對城市的今天不了解;二是對城市未來的發展之路也不了解。

  西方著名學者斯賓格勒說:“將一個城市和一座鄉村區別開來的不是它的範圍和尺度,而是它與生俱來的城市精神。”在顧曉鳴看來,我們需要的是精神追求,一種崇高感和超越感,提煉形成主題詞的形式,讓口號體現出強大的感召力。

  上海師範大學旅遊學院科研處處長梁保爾告訴本刊,城市精神是一個城市的內在氣質和根本價值的追求,是內化於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哲學法則。城市精神需要通過有代表性的符號解讀出來,而城市口號最具代表性。“‘動感香港’這個口號很成功,因為它體現了香港工業、經濟和文化的動態與香港人的活力。”

  要詮釋城市精神,首先需要對城市進行明確定位,否則會事倍功半。如廣州的城市口號“一日讀懂兩千年”,既想照顧到該城市多元的歷史,又想打造現代主題文化,由於定位不明,不知取舍,容易不知所雲。

  劉彥平舉例道,往往一個城市有很好的文化資源,偏偏定位偏差,如大同,雲岡石窟聞名中外,卻把自己叫做“煤炭之都”;甌越古地、南戲故裡的溫州,以“中國鞋都”自得;還有古都南京,自稱“博愛之都”,反遭網民揶揄。

  前提是“酒要好”

  陳勇說,一些名不副實、有悖於文化內涵的口號,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不僅對城市建設沒有推動,反而對城市形象產生負面作用。如“生態型城市”的提出,並不適合所有的城市。即使初始條件符合,根據發達國家經驗,真正實施並達到效果至少需要幾十年的持續發展。此類漂亮口號只會助長城市發展的浮誇風氣。

  城市口號應該是自下而上、自然生成的,不僅包含歷史文化基礎,還必須有群眾基礎。劉彥平對在城市口號的塑造中民間參與嚴重不足表示擔憂。他認為,城市品牌的實質是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對城市歷史的自豪感、對城市發展前景信心的綜合表達。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所以城市品牌從設計、管理到增值,都應有市民的參與。

  民間參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去年浙江寧波舉行了口號海選,最後選定的一句“書藏古今,港通天下”就是出自一對來自湖南長沙的遊客夫妻之手。

  “這並非一次簡單的口號征集。”在寧波市政府經濟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儲嘉康看來,口號征集活動客觀上讓寧波以外的人努力了解寧波,認知寧波,這就是寧波城市影響力的到達。

  然而即使是口號海選,決定權仍在政府。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包亞明表示,歸根到底目前的城市口號都是官方意志的體現,地方領導在選擇上有最大的影響力。而僅憑領導意志或政績需要作為城市口號選擇和宣傳的背後推手,常常導致城市口號的隨意性強而生命力弱,不是遭詬病,就是被遺忘。

  包亞明表示,小地方特色鮮明,容易提煉出特色,如江西婺源---“中國最美鄉村”。然而像上海這樣的多元化大城市,很難用一句話概括。

  對大城市來說,依托雄厚的財力和發達的傳媒廣告業,宣傳、營銷自己的口號並不難。然而營銷只是推廣、輔助手段,不能解決城市精神重塑的大問題。如何利用歷史文化激活城市的生長動力、凝聚城市精神才是根本。“酒好,還需要吆喝。但前提是:酒要好。”包亞明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