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 
中評論壇:台灣歷史課綱 涉大是大非

http://www.CRNTT.com   2010-12-26 00:14:00  


 
  這個衛道觀念也是在國文課中學到的,還有倫理道德的典範,而且在文學之美方面,碰到任何場景,會從詩詞歌賦中間對照心中的感動,不管是李白《靜夜思》或是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很普通、平凡的庶民,他們對詩詞的領會,就算不能琅琅上口,可是當他心中的感動需要映照的時候,就會想辦法搜尋找到這個東西,然後映照這種感動。

  可怕的黑手伸進國文課綱

  中國文化的強勢到現在,還是在一般人民,從年輕到年長,還是居於領導地位。所以當國文課綱在修改,第一在文白比例上,降低經典文學的比重;第二在時數上,去掉論孟教學時數。那時候我們心中會毛骨悚然,是因為它會徹底從根、從人們思想中深植的文化意識,動搖深遠的文化領域。就像十幾年前的孩子,他們不會認為中國台灣一邊一國,但是隨著課本的改變、用詞的改變,他們今天是這樣的感覺。

  同樣的,現在孩子還覺得李白、杜甫是中國人,但是我們的古人啊!他們在這個時候不會切割中國、台灣,他們會覺得這都是我們的。所以他們可以說60年前中國的人還是他們的人,經過60年的隔閡後,這兩邊是一邊一國,但是他們對於古人,還沒有這個感覺,他們覺得是他們的,古代的詩人當然是“我國詩人”,他們是中國詩人也是我國詩人。

  所以歷史課綱的切割,在國文文學之美中間被模糊掉了。這個還在,但隨著文學的改變,在作者介紹時改變用字,然後文學典範慢慢減少,那心底文化感動慢慢減少,連文化的東西慢慢都變成外國的東西,當李白與沙士比亞等量齊觀、齊頭並論的時候,大概那個時候,隔離是勢不可遏了,這是一種真正的隔離,你再怎麼樣回頭去改變,都很難,都不是一代的事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我們當時對國文課綱提出質疑的時候,我們從這種角度上看,我們可以看到很可怕的黑手伸入,以及那種處心積慮的用心。

  政府應該正視

  在這個部分,我們呼應歷史課綱。如果我們現在的政府不正視,不真的著手處理的話,這是天長地久的改變,那如果他不是無知,就是獨台意識非常強,因為這種東西,任何讀書人都應該知道它的深遠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