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 
中評論壇:台灣歷史課綱 涉大是大非

http://www.CRNTT.com   2010-12-26 00:14:00  


 
  吵了半天歷史課綱改變有限

  2008年5月台灣“政黨輪替”,國民黨執政了,有人認為馬英九政府應該撥亂反正,把這些扭曲的歷史教育都改過來。可是在鄭瑞城當部長要修訂“九八課綱”的時候,聘請綠的教授作“召集人”,新的課綱委員一半多都是綠的,只有王曉波教授一人藍色立場鮮明,但在委員會裡是孤軍,還遭到排擠,委員會在爭吵中過了一年,幾乎一事無成,要改變台灣史與中國史的架構,似乎不是那麼容易。

  2009年馬政府內閣改組,教育部長換上吳清基,更換了修訂課綱的召集人及部分委員,完成了高中歷史課綱的修訂,並於2010年9月14日公布。從現在公布的課綱草案來看,改變得有限:台灣史仍然獨立一冊;中國史吵了很久,5千年的歷史原僅一學期一冊教科書,等於一學期16周要把中國歷史講完,吵了半天,中國史再加半學期,變成一學期半;世界史變成一學期半,三年級過去是“專題”現在改為世界文化圈的專題。其他改動有限。王曉波特別強調台灣史要把台灣人抗日的歷史加進去,把三國時代的夷洲加進去,就惹來許多攻擊和叫罵。

  歷史教學的主體性含混模糊

  課綱的修訂本來很簡單,但必須把國家民族的立場加以定位,如果立場沒有定位,課綱也就無所適從了。台灣自李登輝掌權以後,刻意製造政治立場的模糊,以及兩岸關係的疏離,民進黨執政時則變本加厲,已公然向台獨的方向傾斜移動,特別在許多教育政策上更是認真的執行。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期間,大力推動“去中國化”,強調“台灣地位未定”,指開羅會議沒有法律效力、舊金山合約規定日本放棄台灣主權,但沒有規定台灣交還給誰等等。這些觀點放進歷史課綱,那我們教科書的主體性自然也就跟著模糊起來了。台灣已經不紀念光復節,也不紀念抗戰勝利,在台北市中山堂那邊的“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記念碑”,有碑無文,當時要刻碑文的時候,民進黨動員幾百人在那邊鬧一下,碑文就不刻了。國民黨好像也要把抗戰歷史丟掉?

  歷史教育是通過教學保留的集體記憶,這是國家應負起的責任。現在歷史課綱的主體性含混模糊,實際上是隱藏著、暗示著一種政治目的,例如“課程目標”之一:“理解文化的根源,建立自我認同感”,文字模糊實隱藏著對文化認同的改變;台灣史與中國史切開,成單獨一冊,則有把台灣史提升到“國史位階”的暗示。新課綱原是要修訂“98課綱”的,如果沒有多少改變,則可視為台灣政治環境複雜的反應。這就是為甚麼歷史課綱的修訂,會受到許多人嚴肅地看待。

  黃光國:王教授的發言有個重點,我們的“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事實上是停擺的,“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應當研究教育政策,可是我們“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根本不做這些事;而且未來“國家教育研究院”成立之後,它的規劃也不是要作高等教育的政策研究,而是累積中、小學生的測驗資料,現在碰到問題就找教授來包工程,包工程就可以推責任,甚麼事情都推給教授,不是我說的。政府不負責任,把教育政策問題往外丟,丟給外面的人。結果就可以看到一個現象,有一票人處心積慮要改變教科書的用字遣詞。長期下來,他們已經成功的在意識上把中國與台灣分開來。現在很多人想改,可是歷史教科書的大結構其實已經改不了,能改的非常有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