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雲:中日民粹主義政治

http://www.CRNTT.com   2012-10-22 09:22:19  


 
黨內民主的滯後催生民粹主義

  如果說到兩人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是否涉及外交事務和國際關係。橋本徹對於日本的戰爭暴行和慰安婦問題傾向否認態度,在修憲問題上積極,主張集團自衛權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右翼的傾向。薄熙來基本上沒有利用外交問題來爭取民心的表現,最多也就是邀請例如基辛格、施羅德等前外國政要到重慶訪問,以提高重慶模式的國際認可而已。

  薄熙來和橋本徹僅僅是兩個個案,更重要的是探究催生他們的原因和背景是什麼。雖然日本被認為是一個自由民主政體,但有意思的是戰後從1955年到1993年為止,自民黨始終保持了一黨獨大的單獨執政地位,1994年以後自民黨儘管不能單獨組閣但通過同其他政黨的聯合組閣到2009年,始終保持了最大執政黨地位,這樣算來,日本自民黨執政時間長達54年之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直到三年前日本政治屬於一黨執政的威權主義政體,這樣的經歷就給同樣長期一黨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從日本自民黨的失敗看,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沒有有效地建立起有效的黨內民主,導致日本政治精英開始不得不選擇直接討好選民,結果出現的就是民粹主義的產生。

  1955年體制建立後,日本自民黨內部形成了派閥政治,黨內民主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儘管1994年選舉制度改革後派閥的力量有所削弱,但是黨內民主仍然沒有得到重視。上個世紀末,小淵惠三原首相突然病逝後,自民黨黨內元老們小圈子內定後決定讓森喜朗上台的“密室政治”就是明證。但在另一方面,日本老百姓已經對經濟發展乏力情況下的舊式自民黨政治相當厭倦,日益強烈地渴望政治決策更大的透明度和打破舊治理格局。遺憾的是,從1993年大選失利到2009年完全下台的16年時間裡,自民黨沒有能自我革新發展。一方面是執政黨黨內民主建設滯後,一方面民眾迫切要求訴求反映到政治上,結果是日本在沒有經過執政黨黨內民主充分發展的階段就被推向了直接的民意民主狀態,民粹主義政治家開始登上政治前台。

  2001年,在自民黨內沒有派閥根基,依靠“打破自民黨”為口號登上首相寶座的小泉純一郎可以看成是引領日本進入民粹政治的第一人。在內政上,他把郵政改革作為主要政策,在外交上則堅持參拜靖國神社造成中日關係惡化,政治簡單化和政策口號化是他的主要手段,並為小泉贏得空前的支持率。但當日本人回過頭來看小泉五年的執政時期,似乎沒有留給他們什麼。2009年,首次執政的民主黨並沒有能力抵禦民粹主義的誘惑,上台後以反對官僚為旗幟,進行所謂的“事業劃分”對國家預算確定在現場直播的狀態下進行,有很大的作秀和討好選民的嫌疑。這些表演政治並沒有給民主黨帶來持久的支持,相反三年內首相更迭三次,而且下次大選極有可能失利,民眾對主流政治的失望則又催生了新的民粹政治家的惡性循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