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所有權結構調整更重要

http://www.CRNTT.com   2013-01-22 10:11:13  


 
  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成本剛性相差很大,這與國有企業性質有關。國有企業所有權主體缺位,是部門和內部人實際控制的企業。由於國有企業的利潤向財政上繳比例很低,國有企業其實並不是國有,而是部門官員和企業經營層即內部經理人事實所有。其結果是存在預算軟約束,負盈不負虧,成本最小化動力不足,內耗激勵反而大。

  有關國有企業績效不如私營企業和集體企業的研究結論,在過去就有。中國社會科學院企業問題研究專家劉小玄教授曾經利用1995年全國工業普查數據分析不同所有制企業的績效(以利潤率衡量),得出的結論就是如此。研究國有企業的績效是需要選擇適當年份的。1995年是最合適的年份。那時,大量鄉鎮集體企業改制完成,國有企業也有部分試點產權改革。這個時候的數據如果仍能顯示私營企業績效更高,那就是鐵打的事實。情況確實也是如此。

  中國國有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推行“抓大放小”的戰略,鄉鎮集體企業則在90年代後期推行了第二次較為徹底的民營化。對於不同所有制企業效率的比較,選擇2000年後的企業數據是比較合適的。劉小玄根據2001年的全國基本單位普查數據,分析了不同所有制企業對產業效率的推動作用。其分析覆蓋了幾乎全部工業產業。其結論與上述數據顯示的效率落差也有很大的類比性。研究發現,國有企業(包括傳統國有、國有獨資企業)對於效率具有明顯的負作用,私營企業、股份企業和三資企業則都對產業效率表現為積極推動作用,其中,私營企業推動產業效率的作用最強,其次是三資和股份合作企業,再次則是股份企業和集體企業。

  以上的分析只是依據對一些不同所有制企業賬面財務數據的比較分析。更為徹底地揭示國有企業低效率的研究,要數上述天則經濟研究所2011年的國有企業改革報告。根據這份報告,國有企業事實上是整體虧損的。

  2001年至2009年,國有企業賬面利潤很高,合計大約58462億元。但事實上少支付、甚至未支付很多資源費用(包括土地租金和利息等等)和稅收,外加從政府獲得的大量補貼,國有企業實際少付多拿合計約74914億元,遠遠大於國企的賬面利潤。

  國有企業與民爭利,所得事實上又是負利潤,造成中國經濟內耗高,經濟安全不能指望國有企業。國有企業亟須從競爭性、營利性領域退出。該是重視中國經濟所有權結構調整的時候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