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當前中國金融改革戰略和路徑研究

http://www.CRNTT.com   2013-06-18 08:20:35  


當前中國金融改革的總體思路應當是圍繞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來展開
  中評社北京6月18日訊/目前,中國金融體系的很多方面還停留為傳統經濟增長動員資金的定位上,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正在凸顯出越來越多難以調和的矛盾和問題。

  新華網刊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鬆文章表示,當期金融改革的總體思路應當是圍繞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來展開。考慮到新一輪金融改革以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為重點,可以七個方面為主要突破口:一是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二是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循序漸進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三是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四是建立支持城鎮化發展的金融體系;五是改善金融機構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六是構建中央與地方分層有序的金融管理體系;七是完善金融宏觀審慎監管制度框架,提升金融監管協調的有效性。

  一、金融改革是新一輪以提升全要素增長率為目標的經濟改革的重要線索

  文章稱,支持經濟增長的主要資源是資金、土地和勞動力。目前,中國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投入均面臨瓶頸,經濟轉型的重心轉向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加快制度改革和市場建設釋放各要素活力。就資金而言,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金融體系改革發展的出發點是適應勞動力、土地以及其他要素總體較為充裕的禀賦,重點強調金融體系動員資金的功能。因此,利率、匯率等資金價格的管制,以及能夠迅速動員儲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間接融資體系等總體上適應了前一階段經濟增長的要求。隨著中國要素資源禀賦出現根本性變化,新時期對資源配置效率的要求已經超越了對鋪攤子的規模訴求。這相應需要一個更加高效、市場化、富有彈性的金融體系支持經濟轉型。

  目前,中國金融體制還沒有將重點轉移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上來,金融功能、機構、市場以及監管的各個層次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失衡問題,已經明顯滯後於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並制約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具體而言:

  (一)金融體系功能難以適應經濟轉型要求

  如前所述,中國金融體系的很多方面還停留為傳統經濟增長動員資金的定位上,忽視了金融內在的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降低系統性風險的功能,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正在凸顯出越來越多難以調和的矛盾和問題。

  一是經濟體系中存在大量得不到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目前中國金融體系的功能和結構主要圍繞著為重工業初期的製造業和固定資產投資服務,通過利率管制人為壓低資金成本。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獲得正規金融體系支持的往往是重資產的大企業,輕資產的服務業、農業、科技企業等的金融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而後者恰恰是新一輪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據統計,2012年末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餘額為11.58萬億元,僅占總貸款餘額的18.4%,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為53%。

  二是現有金融體系不足以支持中國經濟的轉型和產業的升級,也不足以支持城鎮化推進中的大規模融資。新一輪經濟的轉型升級應當伴隨著金融資源從重資產行業向輕資產的新興產業重新配置,也即落後產能產業應當“去杠杆”,科技創新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應當“加杠杆”。然而,在目前經濟增長減速的背景下,重資產行業的杠杆率依然居高不下,新興產業融資難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背後折射出以銀行業為主導的金融體系的低效率。同時,城鎮化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據估算,未來十年大概每年需要2-3萬億的基礎設施資金投入。目前,作為融資主體的銀行體系“短借長貸”期限錯配風險不斷積累,難以騰挪更多出長期信貸支持,迫切需要金融市場提供包括權益性資金、市政債、民間資本等多元化融資方式,以及養老金等長期資金提供者。

  三是金融抑制引發的雙軌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體系功能的紊亂。利率和匯率是引導金融資源配置的最有效信號,資金價格的雙軌制必然導致資源的錯配。在當前金融體系下,管制的利率體系與市場化的金融市場並存,在岸的人民幣市場受到較多管制與離岸市場上自由的市場定價並存。以前者為例,目前銀行存貸業務仍實行利率管制,而非銀行金融體系以及為規避利率管制而創新出來的金融業務則採取市場化的利率體系。利率雙軌制衍生出大量的資金套利行為,並使得宏觀調控面臨的環境更加嚴峻。資金在銀行業表內業務與表外業務之間相互轉換,央行宏觀調控的效果大大減弱。這些事實上的金融雙軌制帶來的種種問題,必須通過進一步市場化來改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