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北京上海該“趕走低端外地人”嗎

http://www.CRNTT.com   2014-01-08 11:53:53  


北京著名的“動批”,因產業低端可能需要搬遷
 
  但只要北京、上海的吸引力在那,行政措施就不容易奏效

  事實上,從2011年開始,北京就開始對小百貨、小食雜店等17類業態提升審批准入,約涉及30萬戶商業主體、100萬名流動人口。實施“以業控人”的第二年,北京個體戶驟降了14萬戶。有說法稱,最早實施“以業控人”的北京市順義區,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整頓小食雜、美容美發等“五小門店”和小百貨、小建材等各類市場,該區流動人口增速比高峰時期下降40%。

  這種做法真的這麼有效嗎?恐怕未必。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仍然增加了50.7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增加了31.6萬人。統計公報中順義的常住外來人口(統計局口徑)和暫住人口(公安局口徑)也仍然在增加,增速也未見比別的地區來的慢。有人認為,這種做法或許能消滅一些小市場,但無非是讓這些市場轉移到別的地方,往往是“把一個流動人口聚集區消滅了,周邊好幾個聚集區又興起了”。

  之所以“以業控人”效果不彰,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吸引力。且不說北京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聚集的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各項資源都很多,就純粹以工資而論,不管是高科技還是低端勞動力,北京的工資都一直保持著10%或以上的高增速,不比其他二三線城市來得低,在起點就不同的情況下,這意味著在北京打工與在小城市打工之間的收入差,實際上在不斷增大。就如同前不久被報道的“井底人”,明明在郊區家里有房屋,為什麼要在市區的井底生活呢?很簡單,因為在這兒能掙到錢,回到村子里就掙不到那麼多。相比起“蝸居”、身為“蟻族”、“鼠族”的痛苦,能賺錢是第一位的,這就是為什麼“以業控人”這樣的行政措施難有成效。

  ■ 何況,“以業控人”本來就缺乏理據

  誰來確定大城市要什麼人才,不要什麼人才?

  在“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的前提下,“以業控人”的目的就是盡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留下高級人才,而不是“低端勞動力”。留下更多的高級人才,對於政府而言,這個想法自然無可指責。然而,一旦政策落到需要政府通過各種細則來決定“誰是人才”、“誰可以落戶”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學者李華芳指出,政府的標準不可避免會傾向於可以衡量的高標準,而忽視城市作為一個自發秩序的擴展需要各種各樣的人。儘管這些人並不一定符合政府的人才標準,但卻是市場不可或缺的部分。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上海陸家嘴既需要懂金融知識的專業人士,也需要賣大餅油條的“人才”,但往往賣大餅油條就達不到政府的人才標準。

  這種通俗化理解並非誇大其辭,許多地方政府,甚至是在人才引進情況十分不明了的情況下,就拍腦袋上馬各種“產業基地”,而這種新建的“產業基地”,要真正能吸引人才前往,往往就最需要所謂的“低端勞動力”,“五小門店”,才能形成聚集效應。把“低端外地人”趕跑了,高端產業也未必建得起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