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平常心適應經濟增速的適當放緩

http://www.CRNTT.com   2014-03-06 08:36:06  


經濟增速的放緩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可能做出錯誤的反應。
  中評社北京3月6日訊/目前,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兩會”都已召開,全國的“兩會”也在舉行,根據媒體的整理,全國31個省市中,絕大多數省份都調低了2014年的經濟增長預期。這與近來經濟學家對2014年的經濟形勢普遍憂慮是非常吻合的。在這一形勢下,關於中國經濟增長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討論再次升溫。目前,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50美元增加到6700多美元,成功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騰訊財經刊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郭峰文章稱,“中等收入陷阱”是由世界銀行在2007年提出的一個概念。所謂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

  許多國家在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以後,增長速度明顯下降,陷入了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等,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這些國家仍然掙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000美元至5000美元的發展階段,並且看不到經濟增長的動力和希望。相對於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數量而言,只有少數國家和地區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並且這些國家或地區大多集中在東亞,如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等。這些國家和地區用了30-40年的時間完成了由低收入向高收入經濟體的過渡。

  文章表示,當我們把視角拉得更長時,其實就會發現,持續的經濟增長從來就是一個很偶然、很困難的現象。成功實現持續快速經濟增長的經濟體一直以來都是鳳毛麟角,而大多數經濟體則長時期陷入經濟停滯。在工業革命的早期,只有英國等少數國家率先實現持續經濟增長,而其他大部分國家則成為這些國家的殖民地。而在二戰之後的超趕型經濟增長中,也只有東亞少數幾個國家或地區脫穎而出,實現對西方發達經濟國家的超趕,其他國家則更多地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拉美)或低收入陷阱(非洲)。而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前計劃經濟體當中,成功實現持續經濟增長的國家僅中國等少數國家,其他大多數前計劃經濟國家則出現持續的經濟停滯,甚至政治動蕩。

  換言之,經濟增長處處是“陷阱”,不僅存在“中等收入陷阱”,還會存在“低收入陷阱”,“高收入陷阱”,等等。只有滿足一系列的前提條件,持續的經濟增長才可能出現。對導致國家富強的前提條件的研究,始終是經濟學的一個中心話題。然而讓經濟學家窩火的是,任何一個學者開列出讓國家富強的條件清單後,就有其他學者可以提出反例。當然,這也許是好事,意味著作為經濟學者,我們仍可以繼續開列自己的清單。而關於確保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政策清單,爭議更大。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