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新型城鎮化是現有城鎮化的“升級版”

http://www.CRNTT.com   2014-03-12 08:30:10  


 
  順應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趨勢。通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新型城鎮化不僅要有良好的產業支撐,還要建立起適應氣候變化所需要的新型經濟與產業體系,避免被“高碳”產業和投資“鎖定”。如果那些在傳統工業化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城鎮經濟結構與產業體系不能得到有效調整,就不可能建立起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城鎮化體系,城鎮化也就難以有新意。

  建設智慧城市。適應信息時代要求,通過感知技術、網絡技術和IT技術的運用,借助物質網絡(包括物聯網)、信息網絡(包括雲計算)、能量網絡(包括智能電網),形成新的城市智慧產業、新的城市智能管理模式、及全新的市民智能生活方式,實現產業發展、城市管理及居民生活智能化。應將城鎮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建設智能交通、智能建築等,以明顯降低城鎮的通勤成本、交易成本,通過技術進步改造傳統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與管理效率;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適度,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培育城市特色產業。每個城鎮都應有自己的特色定位、特色人文、特色產業,都應創新發展思路,推進制度創新、發展模式創新、產業產品創新,形成各自特色和形象品牌,形成“一城一品”或“一鎮一品”等特色。讓人一說到某個城市就想到某個品牌,或一說到某個品牌就想到某個城市。培育城市特色品牌既可以提高城市競爭力,也能擴大其影響力。只有形成各自特色,城市才有競爭力,也才能存在於世界城市“之林”。在這一點上,西方國家的特色城鎮建設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6.“政府引導、市場主體”是新型城鎮化的運行機制

  文章認為,新型城鎮化,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將是市場,不僅要解決城鎮建設“錢從哪兒來”的問題,還應解決“錢投到哪兒去”的問題。中國的現代化是外生型的現代化,即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國人不得不“師夷長技以制夷”,實現社會的現代化;也正因為如此,政府主導城鎮化成為歷史必然。中國工業化必須追求速度、強調趕超,不能不以城鄉二元來集中有限資源,從“集中力量幹大事”開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臻完善,“政府主導”應當轉變為“政府引導”,將政府有效幹預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和效率的最大化。

  新型城鎮化離不開政府引導。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臻完善的條件下,加強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在城鎮規劃、投資政策、價格機制、秩序維護等公共服務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創造一個公正、公開和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一是建立規範透明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允許地方政府通過發債等方式,把原來的“暗債”變成明債;二是減少行政審批,通過政府“種子”資金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城鄉建設領域;三是建立城市基礎設施和住宅政策性金融基金,增加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服務於城鎮化;四是完善地方稅體系,並與地方政府承擔的職能相適應。推進階梯式房產稅改革。另一方面,應規範政府的幹預行為,提高決策的科學化,防止和避免政府失靈、政府職能越位、缺位和錯位;減少乃至避免市場的無序競爭、過度競爭,以及可能帶來的壟斷等低效率或不公正、不公平現象。

  應將節能環保作為重要考量。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將綠色、節能、環保等作為重要考量指標,並不斷調整完善。利用自然通風和采光,減少“大拆大建”行為,控制高層、超高層大樓的建設,限制“形象工程”建設;在不影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顯著降低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城鄉建築如果不能按節能和環保標準進行規劃和建設,使用中必將浪費大量能源,改造則需要大量資金。建設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體系。應加強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銜接,在大中型城市建設形成機動車、自行車和行人協調的道路體系;建設並實行交通運輸的現代化、智能化、科學化管理,減少車輛空駛率;研發和推廣使用節能新能源汽車;鼓勵公眾選擇高效利用能源資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勵使用自行車、城鐵(地鐵)、公共汽車等交通工具。發揮信息化優勢,減少不必要出行。

  新型城鎮化也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不僅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舉措。應充分利用價格杠杆作用,使各種資源的價格充分反映生態、資源和環境的真實成本,讓污染者、資源開發和使用者承擔環境和生態破壞的損失、資源耗竭等項成本,引導企業和用戶自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也是城市經濟實現集約增長的基本影響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