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通縮時期也能創造增長紅利

http://www.CRNTT.com   2015-02-16 08:32:51  


  中評社北京2月16日訊/近兩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逐階下行,物價總水平也同樣出現持續下行。今年1月份CPI跌破1%,僅為0.8%,PPI更是連續35個月負增長,通縮正在成為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一個突出特征。

  中國證券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我們必須明確區分這種通縮到底是供給驅動還是需求驅動?到底是“好通縮”還是“壞通縮”?這是科學研判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以及未來走向的關鍵。

  數據顯示,1月份CPI還要較去年12月份CPI回落0.7個百分點,但即便扣除春節因素,CPI環比增速仍然為負。而上游領域中,PPI已經連續35個月負增長。為了對衝價格總水平下行和經濟下行壓力,央行已經在去年和今年連續“降息、降准”,但仍未能有效緩解通縮壓力。

  文章認為,當前的中國的通縮既有供給端因素、也有需求端因素;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結構性因素;既有“壞通縮”,但也有“好通縮”,相比以往都要更為複雜。上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經濟增速的起伏,中國先後出現過四輪較長時間的PPI下行情況,分別是:1997年6月至1999年12月、2001年4月至2002年11月、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和2012年3月至今。每一輪PPI的較長時間下行都對應著不同的宏觀經濟形勢背景,並且引起下行的經濟因素不盡相同,每輪PPI下行的態勢、下行區間及後期走勢也不相同,而這次狀況與以往有著諸多新特征。

  首先,本輪通縮具有明顯的全球性特征。當前,全球許多國家均不同程度遭遇整體通脹率和核心通脹率的“雙重下降”。在全球流動性總體比較充裕,多國繼續實施量化寬鬆政策的大背景下,全球通縮風險卻持續增強,這背後既包括世界經濟增長遲緩,總需求不足等原因,更凸顯出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因素。

  世界經濟仍難以擺脫深度調整壓力,全球已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結構調整期。世界經濟復甦步伐低於預期,產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國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同時,由於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導致世界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和價格總水平下降。根據IMF數據,在1990-2013年之間,全球通脹率平均為11%,2014年該數值預計為3.9%,其中低通脹率的發達經濟體,1990-2013年之間年均通脹率為2.3%,2014年僅為1.7%,通縮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大風險隱患。

  其次,本輪通縮具有明顯的輸入性特征。當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都以美元計價,美元升值周期與大宗商品價格明顯形成負相關關係。美聯儲貨幣政策回歸正常的過程中,美元升值效應將通過“進口-購進價格-PPI-CPI”的渠道影響價格總水平,從而可能會加劇未來一段時間的通縮壓力。事實上,在1980-1985年和1995-2001年的兩輪美元升值周期中,也出現過類似的情形,即同樣是經濟從萎縮逐漸恢復,進入重新增長區間,利率周期也步入加息周期,同時美元、美債收益率雙雙回升,通貨緊縮持續較長時間。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