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引領新常態需克服“轉型焦慮”

http://www.CRNTT.com   2015-03-14 11:38:53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中評社北京3月14日訊/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總量躍上60萬億元台階,舊的增長方式難以持續,新的增長方式尚在萌發。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大環境下,投資放緩、外需不振、企業效益下滑等種種壓力客觀存在,社會上難免存在各種各樣的擔憂,輿論上也出現了對中國經濟的“唱空”聲音,不妨稱之為“轉型焦慮”。

  中國證券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文章稱,應該看到,在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空前複雜的局面中,“轉型焦慮”包含一定合理因素。然而,我們也必須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所處的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沒有變,中國經濟的主要方面仍是平穩向好發展,發展趨勢是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文章表示,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從中可以看到,中國經濟雖然面臨下行壓力加大、轉型陣痛顯現的挑戰,但也創造出了穩中有進、結構優化、質量提升、民生提質的發展新局面。認真分析統計數據,不但有助於克服“轉型焦慮”,更能加深對新常態的認識。

  首先,經濟結構本質性優化。消費需求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顯著,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0%。產業向中高端升級趨勢明顯,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3%,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0個百分點。民生持續向好,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1%。這些“比GDP增速更亮”的結構改進,體現出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定力,調整經濟結構、釋放改革紅利。

  其次,經濟風險整體性可控。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0%,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0.5%,均處在合理區間,不存在“硬著陸”風險。全年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增長8.6%,其中稅收收入增長7.8%,在財政收入增速高於貸款利率的情況下,債務風險宏觀可控,有充足的“糧草彈藥”守住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最後,創新發展系統性萌發。在電子商務的帶動下,全年網上零售額增長49.7%。人們的消費模式悄然改變,投資方式也朝著創新方向傾斜。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增長12.4%,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2.09%;全國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增長16.8%,註冊資本(金)增長85.8%。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成為消費與投資流入的熱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蔚然成風,創新驅動正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