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對台軍售,美對華戰略博弈工具

http://www.CRNTT.com   2016-11-27 00:03:23  


 
  由於中國在中美關係中可以使用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籌碼在不斷增多,並且兩岸軍事實力差距之大使得軍售行為的軍事意義大減,一些美國學者認為,美台軍售可以發揮更多政治作用,成為美國與崛起的中國打交道的政治工具,繼續用來傳遞政治信號,甚至用來達成某種政治諒解。事實上,要解決兩岸在統獨問題上的根本性沖突,或者中美在對台武力使用問題上的長期爭執,都需要中美就美台軍售行為達成正式或非正式諒解。對於這一諒解,中美雙方的訴求清晰可見,中國要求美國放棄對台軍售,不干涉中國內政,不以政治或非政治的方式支持“台獨”;美國要求中國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不破壞台海和平現狀。美國學者史文建議雙方可以提出這樣的具體保證:中國承諾不會在不是因為台灣直接的“獨立”聲明或美軍在台灣部署武裝力量而導致的緊急事件中對台灣使用武力,美國則保證不在台灣部署軍隊也不會向台灣提供更高性能的軍備支持,但是這種共同承諾和限制條件能為台灣帶來什麼利益,中美還必須說服台灣領導人。哈佛大學教授保羅.肯恩從挽救美國經濟的角度來考慮中美可能的政治交易,他認為美台關係是冷戰產物,台灣融入大陸將不可避免,因此終止美台軍售、放棄台灣,首先可以換取中國勾銷其持有的巨額美債,同時避免中美軍事沖突的風險。(13)這些建議目前看來很不現實,但是隨著中美力量對比的變化,隨著美台軍售的軍事意義日益下降,類似的更為現實的提議或許會有實踐的機會,因為美台軍售成為中美戰略利益博弈的工具,已然是事實。

  美對華戰略辯論與美台軍售的未來 

  美國台海政策以模糊、平衡著稱,在一法三公報基礎上長期保持穩定,但是隨著中國實力和兩岸形勢包括台灣島內政治的變化,美國國內對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關係法》(TRA)這兩個政策的適用性一直都有辯論。為了應對中國的崛起,美國需要一個與“亞太再平衡”戰略相適應的台海政策,而傳統的台海政策是否適應對華戰略,美台關係(TRA和以TRA為法理基礎的軍售)在中美關係中發揮何種作用等問題,引發了學界的尖銳爭論,出現了針鋒相對的“棄台論”派與“保台論”派,兩派各有不同的目標追求、論述邏輯和政策建議,未來可能影響美國決策的方向。在亞太再平衡——中美關係——美台關係的政策層級結構中,這兩派的爭論必然會發生,它們在政策上代表了美國政府不同的抉擇方向,在戰略上反映了美國學界兩種不同的思維邏輯,即理想主義/自由主義戰略與現實主義戰略。在這兩個不同的戰略思維之下,美台關係、TRA、美台軍售可能面臨不同的未來。

  自由、民主和市場經濟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價值觀,自由主義和美國建國之初的理想主義傳統結合在一起,為美國的對外戰略確定了基本目標,即美國要以自身為榜樣將自由民主推廣至全球。隨著1918年威爾遜主義的提出,自由主義最終成為美國大戰略的主導思想,奠定了國際霸權主義戰略的基礎。自由主義國際戰略要求美國不僅要解決全球問題,還要推動建立基於國際機制、代議制政府、開放市場和人權的世界秩序,(14)簡言之,美國要為了自由民主在全球的實現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在自由主義的戰略思維下,美國的台海平衡被視為亞太平衡戰略的一部分,與美國在亞洲的安全同盟關係一起都是成為地區穩定機制的組成部分,因為無論是平衡或是再平衡戰略,都是為了美國所希望出現的亞太和平穩定。美國與一個沒有外交關係的實體建立安全夥伴關係,從自由主義戰略的角度來看是基於以下理由:其一,美國在台灣擁有廣泛戰略利益,台灣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棋子,現有的美台關係有助於美國穩定台海局勢;其二,台灣是檢驗中國戰略走向的風向標,是判斷美國對盟國義務的信號燈。(15)其三,台灣與美國分享著相同的民主價值,“在自由、人權和政府質量上,台灣比中國的份量要重”,(16)維持與台灣的關係是推廣自由民主的現實需要。這種自由主義的戰略思維有著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支撐著“美台軍售是對台灣不變的承諾”、“放棄軍售等於放棄台灣”這一類政策主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