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 
中評論壇:大陸對台工作成效評析

http://www.CRNTT.com   2017-03-20 00:12:16  


 
  二、構建兩岸統一理論體系,實現由利到義的提升。“利”更多地體現為經濟利益,分享經濟成果。2014年11月3日習近平在福建調研,關心台企在大陸發展的情況時指出,大陸人口多,市場大,產業廣,完全容得下來自台灣的商品,完全容得下來自台灣的企業。然而,單靠利益的結合不會長久,還需要在理念、在義上結合。這也正是習總提出的“兩岸一家親”,兩岸人民的心靈契合。得民心者得天下。兩岸的融合最終會是民心的融合,而融合的最高境界就是命運共同體。我們在很多地方使用“命運共同體”的提法,體現的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狀態。這還不僅僅是在一條船上,因為在一條船上,也可以各懷鬼胎,互相利用。所以實現民心的融合,構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兩岸“命運共同體”,既是理論的旗幟,又是我們對台工作的努力方向。

  三、論述展現出自信、負責任的態度,這也是一個大國應有的姿態。對台論述有時並不僅僅針對台灣,而是結合了國內外的形勢。

  對台灣,習近平的相關論述有理有情,給予台灣充分的理解與尊重,如前述在2014年9月26日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指出的“我們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

  對世界事務,習近平也展現出自信、負責任的態度。在2016年的APEC會議和2017年的達沃斯論壇上,習近平展現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應該有的擔當。恰如有評論指出的,習近平要“扛起全球化的大旗”。面對反全球化的浪潮,包括台灣在內都出現了強調本土、“排外”、甚至分裂的態勢,如香港近年本土港獨派的冒起,歐洲右翼政黨、民粹勢力,包括英國的脫歐、美國特朗普的上台,都帶有排外的孤立主義色彩。這種情況的出現,與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密切相關。面對危機,或者說是全球化的負面效應,有人選擇了收縮、排外,希望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堅持自己的“小確幸”理念與價值,拒絕任何外部打擾,然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

  前段時間讀《人類簡史》,很受啟發。書中講到人類社會、國家的形成,敘說,也就是“編故事”的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希望未來兩岸能夠共同編寫自已的故事,切實拉近彼此心靈的距離,做到心靈契合。編什麼,怎麼編,就此習近平高屋建瓴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這樣的論述,我們要編寫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要塑造兩岸人民的共同記憶,尤其是年輕一代的集體記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