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民進黨推“轉型正義” 社會更對立

http://www.CRNTT.com   2017-05-31 00:04:41  


 
  2、民進黨與李登輝曾經的共謀關係損害了轉型正義的道德性。一直佔領轉型正義話語權高地的民進黨,“其權力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舊有威權體制的支撐”。綠營學者陳芳明指出,事實上,民進黨內部在1990年代曾經釀造了一股明顯易見的“李登輝情結”,民進黨與李登輝合作,李登輝與威權體制合作,加害者、解放者、改革者之間的權力與利益,有太多重疊之處。綠色執政本來就不是以革命起家,就不能把自己塑造成革命者的角色。既然沒有透過革命的手段,而是依賴選票的民主程序獲得執政,民進黨對於歷史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就必須概括承受。同時他亦批判民進黨在看歷史時,“往往以二分法的思考方式做偏頗的詮釋。對民進黨來說,凡是改革都屬於綠色執政,凡是反動都屬於藍色時期。這種歷史態度,不僅沒有帶來更多的和平,反而為台灣社會創造更多分裂。”“綠色執政似乎已培養出一種脾性,習慣於把政治責任推諉給過去的威權體制,或是指控現在的在野黨;應該創造社會和平的能力,它至今卻還沒有展現出來。”“既要掌握最高權力,又要規避政治責任:這樣的姿態,不要說沒有立場贏得全民信任,即使是談論轉型正義也完全喪失資格。”⑪

  3、認同分裂導致社會對轉型正義共識不足。正如台灣學者吳乃德所說,“追求歷史正義經常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因為它牽涉到對社會記憶的重塑。而“對社會記憶的解釋,經常植根於政治、社會、文化團體和利益之間衝突,想要重建一個所有團體(不論是種族的、族群的、和階級的)都可以接受的社會記憶並不容易。不同的團體,經常賦予歷史記憶不同的面向、甚至不同的解釋;有時候甚至要共享相同的紀念儀式都不可能。”“由於不同的歷史經驗,台灣的不同族群,對國民黨的威權體制也有不同評價和感情反應。外省籍的民眾由於抗日戰爭、中國內戰、以及移居台灣的經驗,對國民黨有深厚的歷史感情。而本省籍的民眾對國民黨統治經驗的記憶,則是二二八事件的屠殺和白色恐怖。兩個族群對威權統治的歷史記憶,似乎很難相容。”⑫

  4、政治人物的操弄讓轉型正義失去正當性。政治人物始終是現實的,其“最高理想”不是正義,而是權力,這點在台灣尤甚,如陳水扁在第一任期對轉型正義冷漠視之,在第二任期遭遇貪腐弊案時忽然祭出“轉型正義”,製造族群對立,以轉移民眾對其不滿。江宜樺在反省台灣轉型正義時就指出,“每當二二八來臨之際,總會有人以轉型正義為名舉辦政治動員意味濃厚的大型活動,藉此為特定政黨人物造勢。如果這個時間點正好與選舉日期接近,則輔選的味道更是濃厚。”“更有甚者,原本在轉型正義的論述中,民主化之後的新政府應該是清廉的、公義的,如此它才有充分的正當性去改革過去不義的制度、追究專制的統治集團。然而台灣何其不幸,政黨輪替之後的新政府領導人在不到幾年之內,已禁不起權力誘惑的考驗,淪落為貪腐無能的代名詞,甚至還毫無羞恥的辯解自己的犯行,說是轉型正義尚未實現的緣故。如此濫用轉型正義的結果,使現存政府大幅喪失追究過去政權不義行為的正當性,也使轉型正義的伸張,蒙上了一層令人無法釋懷的陰影。”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