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美關係和亞洲安全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1-10-11 10:57:20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訊/“對亞洲區域安全的主要挑戰不僅可能來自於崛起中的大國,即中國,而且更能來自於一個衰落中的大國,即美國。”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中美關係和亞洲安全困境”,詳論如下:

  近年來,從朝鮮半島核危機到南中國海問題的種種跡象表明,亞洲的集體安全體系問題必須提高到亞洲國家的議事日程上來了。為什麼要討論亞洲集體安全體系?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區域內現在還沒有這樣一個體系。缺少這樣一個體系已經產生了很多問題,經常導致這個區域的不安全的狀態。在亞洲區域內,已經有各種次區域的安全機制,例如東盟(亞細安)成員國之間的安全對話、東盟和其他國家尤其是和東北亞三國(中國、日本和韓國)的安全對話。圍繞著朝鮮半島核危機的六方會談也是一種准安全機制。當然,最主要的是作為冷戰產物的美日、美韓安全同盟。

  不過,所有這些次區域安全機制並不構成亞洲安全體系。相反,這些次區域機制往往在製造著不安全。概括地說,這些次區域機制呈現出幾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這些機制並不涵蓋整個亞洲(甚至東亞),是很不全面的。亞洲還沒有一個涵蓋所有國家的安全機制,更不用說是體系了。很顯然,在亞洲,任何一個不能把美國和中國包括在內的安全機制都不能算是安全體系。或者說,任何一個排除美國或者中國的安全體系,其最終的結果不會是安全,而是不安全。

  第二,這些機制大多是消極反應性的,例如六方會談,就是為了回應北朝鮮核危機而產生的,就是說它是對付“不安全”的產物。因為其原初動機的制約,這類機制很難在積極意義上獲得區域安全。或者說,它是為了避免“不安全”狀況,而不是為了安全。

  第三,一些貌似涉及到安全的機制沒有任何有效的約束力,對成員國的行為沒有實質性的影響。例如,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的《南中國海各方行為準則宣言》。

  第四,次區域安全機制具有針對性目標,就是說一個安全機制是為了自身的安全,而這種自身的安全是意在通過遏制另一個特定國家的挑戰而達成的。這尤其表現在美國所確立的諸多安全機制上,如美日安全同盟。它們是冷戰的產物。冷戰結束後,這些安全機制以制約中國為目標而得到強化。很顯然,這類機制所導致的是更多的不安全,而非安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