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武裝分子何以能直逼伊拉克首都

http://www.CRNTT.com   2014-06-17 10:22:04  


伊拉克派別地理和人口分布圖
 
  實際上,政府軍潰退是因為什葉派為主的軍隊沒有自信固守遜尼派區域

  政府軍貌似不堪一擊,但其實這不單是戰鬥力的問題,而是要放到伊拉克的派別格局中去理解。如上圖所示,伊拉克分為遜尼派庫爾德人(簡稱庫爾德人)、遜尼派阿拉伯人(簡稱遜尼派)、什葉派阿拉伯人(簡稱什葉派)三大派別。在薩達姆統治時期,由於他本人是遜尼派,所以遜尼派受到優待,而什葉派和庫爾德人受到打壓。薩達姆倒台後,遜尼派成為少數派,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反抗者的角色,與什葉派紛爭不斷,而庫爾德人則取得了自治權。

  ISIL正是崛起於伊拉克西北部的遜尼派聚集區,這次攻城略地也是在這個區域。而駐守在這裡的以什葉派為主的政府軍,不僅沒有本派別作為後盾,而且還受當地百姓敵視,堪稱“孤軍”一支。反觀ISIL,其不僅是個極端組織,也得到一些不滿什葉派的遜尼派加入或支持。在這種環境下,政府軍沒有信心固守也就不奇怪了,對於他們而言,還是退回到圖中的綠色區域來得踏實。另一方面也說明,ISIL看似勢不可擋,但其實想要進入綠色區域,遇到的抵抗就將會大得多。

此次“內戰”實乃伊拉克派別紛爭的延續

  什葉派總理馬利基決定走“多數派”路線

  2003年薩達姆政權被推翻之後,伊拉克各派從民間到上層就陷入纏鬥之中。但與此同時,伊拉克大多數人也希望能平亂止爭,讓國家走向穩定繁榮,再加上美國的協調,各派代表總算能勉強的共處,達成伊拉克新政府的脆弱平衡,迎來了時局的短暫穩定。

  然而觀察歷史便可知,“革命”之後民主政體初建,總統、總理之類執政者往往受不了三權分立的束手束腳,急切希望擴大手中權力。更別提,伊拉克還是派別背景下的三權分立,總理感覺“被攪和的什麼事都辦不成”也就難免了。於是伊拉克總理馬利基及其黨派“痛定思痛”,總結出國家重建緩慢、公共服務落後、恐暴襲擊頻發恰恰是因為權力不夠集中,因此建立“多數派政府”才是改變伊拉克政治面貌的最佳途徑。

  於是,在美軍最後一個士兵撤走之後僅一天,馬利基就簽發了對副總統、遜尼派領袖哈希米的逮捕令,此前他還致信議會,要求收回對遜尼派副總理穆特拉克的信任。之後的2012年9月9日,哈希米更是被伊拉克司法部門缺席判處絞刑。

  鑒於馬利基的這些行為,美國著名專欄作家弗裡德曼將馬利基稱為“一個暴君,一個統治著伊拉克的什葉派沙文主義者,絲毫不遜色於那些傳播遜尼派沙文主義的遜尼派武裝分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