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信力建:東亞一體化的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2-09-20 12:08:42  


和訊專欄作者、民辦教育家 信力建
  中評社北京9月19日訊/和訊網日前登載信力建的文章“東亞一體化的前景”,文章認為,東亞國家一體化前景是樂觀的,不過現在不著急擬議東亞一體化,中國盡快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為東亞一體化掃清障礙,才是當務之急。

  儘管中國的省界往往沿襲已久,還是存在一些紛爭,比如湖南和湖北的邊界,上海與浙江的島嶼,重慶從四川獨立出來……這些糾紛不為人注意,因為它不會激發非理性的民族情緒。歷史上國境線變動是常有的事情,古代國家是君主的,跟百姓關係。版圖民族主義是共和制出現之後的事情,歐洲因此紛紛擾擾近兩三百年,以兩次世界大戰達到最頂峰。 歐洲人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一體化。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提出“歐洲煤鋼共同體”的設想,為促進歐洲聯合奠定了基石。西歐6國在“煤鋼共同體”基礎上,1957年3月25日,法國、西德、意大利、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6國簽訂《羅馬條約》,這一天也就成了歐盟的法定“誕生日”。在其後的50餘年時間裡,歐洲一體化經歷了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貨幣聯盟的發展階段,並實現了由經濟共同體向政治共同體的延伸。

  現在德法意三國汽車廠商競爭遠比中日韓三國激烈,但是歐盟國家再也不可能隔三岔五地砸外國汽車。就像我們的省市,歐盟國家之間再也不會有南海、釣魚島和獨島之類領土爭端。整天念叨著領土問題的俄羅斯被排斥在歐盟之外。毫無疑問,東亞國家間要想永久平息領土爭端,必須走一體化之路,此為啟示之一。

  歐洲並非一體化的先行者,前有北美聯邦,更前還有秦始皇一統中華,近代歐洲並未受到兩個巨型政體軍事威脅,但是經濟上的規模劣勢卻明顯。歐洲是重商主義發源地,國家間的經濟屏障延續到各自的殖民地,靠海外殖民地維持規模優勢。當海外殖民地逐漸獨立之後,歐洲內部市場聯合的壓力比軍事壓力還要大,所以歐洲一體化是從內部撤除貿易壁壘起步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