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人對“江南Style”的三大誤讀

http://www.CRNTT.com   2012-11-21 14:11:39  


 
延伸閱讀:中國Style為何不敵江南Style 文化傳播要講手段

  2012年11月12日11:32 來源:國際在線 

  或許您該說了,也不知道是哪根腦筋不轉了,作者非要把標題上這兩個詞組裝到一起。的確本人近來受這兩者的刺激太大,而且它們竟都來自同一個國度——韓國。

  先談祭孔。在首爾成均館文廟大成殿,也就是在韓國排名前十的成均館大學校園裡,每逢孔子祭日(5月11日)和誕辰(9月28日)時,盛大的“釋奠大祭”都會舉行,現已列入韓國第85號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9月28日的圖片新聞報道,64名成均館大學舞蹈系學生表演世界上唯一一個保存原型的八佾舞,臉上莊嚴而寧靜。韓國國內對該儀式相當重視,電視台會進行錄播。當年,曲阜為恢復祭孔儀式,也曾到韓國學習。國人因此受到震動了,或者說受刺激了。

  恰逢其時,同樣來自韓國的舞蹈“江南style”風靡全球。但你會發現,除了韓文和東方面孔外,MV裡面幾乎看不出什麼韓國烙印。選的場景似乎在世界任何一個大城市都可以見到,讓西方觀眾接受起來也不會有什麼衝突感,壓根兒就談不上算什麼異域文化。

  為啥韓國搞東方文化能讓中國人震動,搞國際範兒的又能火爆全球呢?

  據我觀察,無論韓國搞哪種範兒的藝術,都有一點共同的地方:視覺美感十足。在韓國的祭孔儀式中,禮樂生的服裝嚴格遵循規制,濃墨重彩,從色彩和裝飾上對觀眾的感官是一種強烈刺激,加上舞蹈系學生的精彩表演,讓觀眾看這場儀式時有一種視覺上的愉悅。“江南style”則更不用說,簡單而雷人的騎馬舞,讓此舞曲具有極強的參與性和可模仿性,怪不得眾多文體明星會趨之若鶩,如在北京中網決賽頒獎儀式上的小德。

  當然,對於這兩者的視覺美感,國內也有許多不同看法。關於韓國的禮樂,有人會說儒家不是為禮樂而禮樂,為衣冠而衣冠,儒學的宗旨也不是專門保存古裝古禮,所以那些都是次要的。的確,中國古代主張樂教,《禮記.樂記》裡就寫道:“樂者,天地之和者;禮者,天地之序也。”禮樂的目的似乎更多和秩序聯繫在一起。但你可以反過來想想,一項儀式如連基本的美感都不具備,還談何秩序?恐怕帶來的會是無序。想要創造“有意味的形式”,還是得讓形式俱足,才能成為大眾的精神食糧吧。

  而對於“江南style”,許多國人說其“三俗”。它的確“三俗”,不過就像《紐約客》雜誌寫的,“儘管文化差異十分明顯,但當世界各地的民眾看到一個外國人調侃自己時,他們會欣然加入進來。這種事物具有吸引力。”幹嘛看人家有點好東西就急著挑毛病,卻不多多反省自己呢?

  可以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論斷,也是有條件的,不算金科玉律。能否抓住普羅大眾共通的脈搏,才決定它是否能夠傳播。而能否傳播,不就是文化和價值觀的命脈嗎?無論它是傳統文化還是流行文化,都得過傳播這一道坎。

  今天中國許多地方上演著包括祭孔、祭黃帝、祭炎帝在內的祭祀活動。人們是否想過,大家來祭孔,對傳播孔子的價值乃至傳統文化的價值,究竟能否有一點作用?在思考孔子的思想和現代文明規則的打通問題之前,我們能否把那些仿古的衣冠做得再精致一點,在儀式的各處環節更能體現出“雅樂”的特性來?

  我們不能忘了,自晚清以來的很長一個時期,最急於引進現代政治文明的人正是儒家人士。儒學之所以能有生命力,也在於它能常變常新,時時處處結合到日常生活上去。新時代的傳統文化傳播,必須借助現代文明的傳播手段,並不能因為它和道德和倫理相關,就先不管它的美感。這曾是傳統文化忽略了幾千年的地方,如今的現代人難道不能想辦法改進嗎?看著江南style的同時,是否曾想過,“中國style”該如何借鑒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