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李顯龍:亞洲未來20年的情境

http://www.CRNTT.com   2014-05-23 09:34:39  


 
一個和平與融合的亞洲

  一個情境是亞洲保持和平,國家在和平相互競爭的同時,攜手推進共同利益。美國歷經多個總統更替,依然貫徹對亞洲的“再平衡戰略”,並廣泛地向區域伸出觸角,不僅在安全課題上與亞洲合作,也延續與本區域的貿易、投資、教育以及民間交流。

  更強大的中國要發展為守成強國(status quo power),並遵循國際法律和規範。它與其他勢力保持建設性的關係,並同時為較小的國家提供茁壯成長的空間。中美達成新的妥協,在相互競爭擴大影響力之餘,整體關係仍然足夠牢固,得以讓雙方在許多課題上都能互相遷就。

  日本振興經濟並恢復信心,它積極與鄰國合作,明確地把戰爭的歷史置之腦後,各方建立起互信,在取得雙贏的基礎上前進。那將取決於美國-日本的安全聯盟,因為美國的積極參與對各方都會產生緩和性的影響。

  一個穩定的戰略環境將促進區域經濟合作。我們不太可能看到世界貿易組織取得任何突破,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RCEP)屆時應該已取得顯著進展,或許已連接起來,讓我們更接近落實亞太自由貿易區的目標。更大的經濟相互依賴將為所有人提高生活水平,並對建設和平的區域做出貢獻,構成良性循環。

  在這個美好的情境里,亞細安成員國能夠深化合作和整合。凝聚力更強的亞細安繼續在區域合作架構中扮演核心角色,成為強國彼此接觸的有效和中立的平台。亞細安也將持續成為吸引投資的地點和貿易夥伴,面對其他區域經濟體時維持優勢。

一個分裂及浮躁的亞洲

  我們希望這個美好的情境成真。不過,如果事與願違,我們將面對另一個不那麼美好的情境。中國國土面積和力量的強力擴張,使區域秩序難以維持。對世界的零和觀點促使中美關係緊張、兩國互相猜疑。與其說區域較小國家歡迎中國發揮影響力,不如說它們只是容忍這股勢力。繼續發酵的東海和南中國海領土與海事糾紛,為中國和鄰近國家建立善意和雙贏的合作關係投下陰影。

  由於一些歷史議題懸而未決,又出現主權糾紛和民粹主義,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也充滿張力。民族主義在許多亞洲國家日益高漲,正如我們最近目睹越南的反中國示威。在一些國家,政治人物為了爭取選票,向剝削(工人)的外國投資者作出反擊,他們也放大與鄰國的歷史恩怨或者挑起人民對外國人的敵意。在日本和韓國,戰爭的歷史繼續影響人民之間的感情。而在中國,令人驚嘆的國家發展所產生的自豪感,激發了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並在經歷超過百年屈辱之後,渴望獲得應有的全球地位。

  這樣的戰略氣候,無可避免地阻礙了經濟的整合,屆時將出現更多貿易糾紛、貨幣戰爭和相互報復的保護主義。這將使國家之間缺乏共存共榮的觀念,也將出現更多摩擦與糾紛,而當有問題時,國家更難自我克制。

  強國的不和迫使亞細安國家選邊站,東南亞將再次成為代理人的戰場,正如1960和1970年代那樣。在這樣的情境里,不會有任何贏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