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民進黨分離主義的三大目標

http://www.CRNTT.com   2022-09-01 00:13:43  


 
  1、“經濟台獨”的意涵

  “經濟台獨”是兩岸經貿交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在兩岸隔絶時期,經貿交往停滯,兩岸在各自的體系內發展經濟,因而不可能產生“經濟台獨”這一“台獨形式”。1987年兩岸恢復接觸後,台灣地區對大陸投資日益增多,大陸在人力成本、市場前景、政策優惠和發展空間上的優勢,引發了台灣的產業轉移。特别是進入21世紀以來,祖國大陸和台灣的經濟實力對比出現“反轉”,祖國大陸在經濟規模、消費能力和發展速度上,已經對台灣形成絶對優勢,台灣對祖國大陸的經濟依賴日漸加深。在這一情勢下,“台獨”的經濟基礎逐漸喪失,一些主張“台獨”的勢力和人物開始提出“經濟台獨”的思想,意圖擺脱台灣經濟對於中國大陸的依賴,重塑“台獨”的經濟基礎。〔15〕無論是陳水扁念兹在兹的“南向政策”,還是蔡英文提出的“新南向政策”,都是希望將台灣經濟從對於大陸的依賴中解脱出來,為台灣經濟尋找新的出路和著力點。2002年8月,陳水扁當局提出了《南向政策行動綱領草案》,正式啟動第三輪“南向政策”〔16〕,其主要目的是為配合“台灣要走自己的路”的“台獨”戰略:“即通過鼓勵台商投資東南亞,分散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避免台灣經濟對大陸的過度依賴,為未來台灣獨立創造條件。”〔17〕陳水扁當局試圖以此“戰略”弱化台灣與大陸的經貿關係,降低兩岸經濟的依存度,增加其在兩岸關係中的籌碼,為實施其“台獨”政治服務。

  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推行“新南向政策”,試圖擺脱政治孤立和大陸政治、經濟影響力。“蔡英文所提出的‘新南向政策’,分解台灣對大陸經貿依存‘風險’的意圖十分明顯,甚至隱含著‘經濟去中國化’的政治企圖,以阻斷兩岸經濟融合的趨勢。”〔18〕也就是說,蔡英文執政後,民進黨當局圍繞如何建構、維護“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這一“台獨”主軸來設計其所有的兩岸政策論述、兩岸關係發展以及兩岸經貿往來與涉外戰略等。“新南向政策”的核心與長遠目標就是為最終“脱離中國”、實現台灣“獨立”創造條件,因此可以視為經濟上“遠中脱中”的“經濟台獨”,與“文化台獨”“政治台獨”共同構成蔡英文的“台獨路線圖”。〔19〕簡言之,民進黨面對祖國大陸快速經濟崛起、台商大量投資內地及兩岸經貿來往日益深化的局面,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政治恐慌,害怕兩岸之間因過強的經濟關聯而導致政治被嚴重套牢。“因此之故,民進黨一直在尋求所謂的‘台灣經濟自主性’,即台灣經濟相對於大陸市場的依賴性被控制和减低到一個可預測和可調節的範圍之內,不使經濟關聯和利益互持對台灣政治決策產生結構性影響。”〔20〕

  2、實現“經濟台獨”的方式

  首先,推行“南下戰略”“新南向政策”等經濟替代戰略。陳水扁上台後,民進黨當局延續李登輝時期的鼓勵台商回台灣投資的“回收戰略”與所謂的“南下戰略”。為達到逐步减少對祖國大陸經濟的依賴,陳水扁當局於2005年出台了所謂的“台商返台灣投資奬勵措施”,試圖通過税收减免政策等,吸引已經到大陸投資的台商撤資而回到台灣投資。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後,迫不及待地推出“新南向政策”。在民進黨當局看來,馬英九執政時期與大陸走得太近,過分依賴大陸市場,要與大陸相區隔,就必須首先减少兩岸經貿往來,“不讓市場過度依賴中國”〔21〕。民進黨當局推行“新南向政策”基於以下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在經濟層面上,鑒於大陸經濟發展對台灣地區“磁吸”效應增加的現實和東南亞、南亞地區經濟發展日益蓬勃興盛,促使民進黨當局強化與這些國家的經貿往來,以提振台灣地區經濟與减輕對大陸經濟依賴;二是在政治層面上,民進黨當局至今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在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降至歷史低點、台當局日趨孤立的局面下,其希望“以經促政”,在與“新南向政策”目標國家經貿往來、人文交流過程中逐步發展為“外交關係”以找到政治上的突破點。〔22〕簡言之,民進黨當局推行“南下戰略”或“新南向政策”表面看是為台灣經濟轉型尋求出路,但其實質是為了弱化兩岸業已形成的經濟聯繫,以减輕對大陸的依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