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五岳:陳雲林訪台是兩岸關係里程碑

http://www.CRNTT.com   2008-12-06 00:29:45  


陳雲林入台,在兩岸關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民進黨也應該有一些建設性的作為

  問:您怎麼看民進黨因素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或對馬政府大陸政策的影響?

  張五岳:民進黨在陳雲林會長來台期間的激烈抗爭,不僅引發台灣民眾的關注,也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側目,突顯的是台灣民主政治的脆弱性及其一部分有待加強之處。這讓馬政府和台灣的民間社會,甚至大陸方面,都體認到,現階段不論是兩岸或是台灣內部朝野只有擱置爭議,平等協商,才能共創雙贏。我認為,這不僅適用於兩岸之間,也同樣適用於台灣內部的朝野政黨之間,也應當秉持同樣的精神跟態度。

  民進黨在這一次江陳會談期間所發動的圍城行動或採取的若干非理性的暴力流血行為,對台灣民主產生很大傷害,是負面的,但相較於街頭的抗爭,朝野的對抗對台灣民主傷害更大。我覺得,現在台灣民主政治最大的問題是,朝野政黨只學會對抗,而學不會合作,學不會必要的尊重,學不會必要的溝通跟對話。

  我相信,這一次負面的抗爭事件,讓台灣的朝野都體認到,朝野的溝通對話有其必要性。因此,我覺得,馬政府未來大概有兩件事情是一定要做的:一方面要擱置爭議,務實地與大陸進行談判協商;另一方面,也應當積極地跟在野黨進行溝通跟對話,以及跟立法部門進行立法、行政的健全的配套措施。

  如果台灣的朝野不能夠建立起一個比較好的溝通、對話的管道,將來台灣內部在推動兩岸關係上,難免會遇到內外有所不同的掣肘,讓兩岸關係的進程,以及兩岸的協商,注入更多的來自於台灣內部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變數。

  同時,隨著兩岸關係的進展,以及兩岸協商的議題越來越加的重要,哪些議題要送到“立法院”進行決議,哪些議題要送到“立法院”備查,哪些要送到“立法院”審議,應該要非常的清楚,也就是要健全立法跟行政的關係,才能促使兩會協議簽署與落實加快,這也是將來台灣立法跟行政新的互動的開始。

  我覺得,立法對行政部門具有四種職能:一是民意監督,“立法院”作為最高民意機關,應當對行政部門進行監督;二是制度監督,即透過制度化的溝通管道來監督;三是法律監督,行政部門所簽的協議,無論是送到“立法院”去備查,或者審議,或者決議,都少不了法律監督;四是朝野監督,目前朝野欠缺溝通對話管道,反對黨主要體制內的戰場只有“立法院”,因此這也是一種朝野的互動與監督。

  雖然立法部門監督是必要的,但這不是讓“立法院”參與兩岸談判協商──那是不現實的,也違背立法、行政相互分工與監督之常理。未來立法跟行政部門透過民意監督、制度監督跟法律監督,如果運作得好,台灣就能夠一方面透過兩岸談判協商,逐步加快加深;另一方面透過台灣內部朝野的良性的互動,或台灣內部立法行政的配套措施,才能夠內外兼備,讓兩岸關係走得快、走得穩。

  短期來看,民進黨的杯葛還沒有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或讓“馬總統”的施政產生很大的掣肘。但是我比較關注的是,如果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或台灣關注的軍事議題,如果遲遲不能夠取得相適應的進展;在全球性金融海嘯風暴造成經濟衰退隱憂中,多數台灣民眾如果一直未能感受到兩岸簽署多項經貿協議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則可能會讓台灣將來在處理兩岸關係問題的速度或腳步有所放緩。

  但就目前來看,似乎這樣的趨勢還不存在。我認為,兩岸協商之後,大概半年內就可以看出成果。如果半年內這些問題能夠得到合理的解決(指軍事上的導彈問題,外交上的WHA問題,以及經濟信心問題等),兩岸關係會有比較積極正面的樂觀期待。

  對於民進黨來說,15年前,即1993年新加坡辜汪會談時,採取杯葛和抗議的立場;15年後的2008年兩會台北會談,還是採取杯葛跟抗議的立場。我覺得,作為一個在野黨,不能跟15年前採取一模一樣的立場。反對黨除了扮演監督、制衡的角色,也應該反映台灣內部的民意,扮演一些建設性、積極性和開創性的角色。

  所謂建設性、積極性跟開創性,就是對於台海的和平發展,對於台灣民眾權益的增進,或者對台灣的安全或民進黨所訴求的主權等,能夠產生一些比較具有積極性、實質性、建設性的效果,而不是很多民眾看到的對抗、負面的效應。我認為,這也是民進黨很大的考驗。

  如果民進黨只是一味的扮演反對的角色,或者採取杯葛的立場,而欠缺對台海的和平與民眾的福祉提出可資服人的論述,則它會失去更多可以自我成長和自我茁壯的空間,如果它的成功只能寄望在國民黨或“馬總統”的失敗之上,這對民進黨或是台灣都是一個悲哀。

        張五岳小檔案

  1960年出生於台灣南投,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法學博士。現為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諮詢委員”、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諮詢委員、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秘書長;研究專長和涉及領域包括香港問題、大陸對台政策、兩岸政經關係、分裂國家統一政策之比較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